成功是个综合系统,个人能力需要综合,在外条件需要综合,时运机会也要有,它偶然中有必然。掌握基本能力和大势,顺势而为,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成功是可以预期并加以影响的。这意味着一定的技巧方法能力可以通往成功,一些手段也可以阻碍对方成功,二者结合,个人成功率更大!
周围总是有一帮很聪明的朋友,他们反应快,点子多,对新事物接受快,总能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但他们并没变成朋友圈里混的最好的,这是为什么?同样,貌似懂得了很多道理,却很难过好这一生,是否也同样适用?人们很容易把成功归结为实力和运气,却不清楚实力如何而来,运气成分几何。
其实很多人误解了成功的规律,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告诉我们,坚持就是胜利,“坚持”貌似成了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而牛津大学提出的“灰人”理论却恰恰相反,他们反对后天努力去达到某种结果,推崇个人天赋,这不禁让人思考:成功是天赋决定论,还是勤能补拙论?抑或综合方法论?
如果作为静态、简单、可衡量的、相对公平的成功标准,天赋无疑是成功的首要条件,聪明的孩子总比智力偏下的孩子学得快,这是事实。但社会是动态的、复杂的、不可捉摸的、不公平的,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交错,成功变成小概率事件,变成各种因素正向排列组合或抓主要矛盾才能走通的复杂、漫长过程,这时候毅力的价值凸显。
这就可以解释聪明的学生可以短时期将成绩提高,若不能坚持学习,成绩仍然不理想的现实。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判定未来成功与否,因为类似学习成绩这种静态、简单、公平的标准,勤能补拙是有效的,学生通过个人努力,或通过外力(课外辅导)获得额外技巧,取得好成绩并不难。一旦走向社会,社会复杂的分工可以掩盖单一的优势,成功变成一个系统组合,而不是因为聪明或努力单个因素,“木桶理论”可以论证这个观点。
所以,有些同学在学校里成绩优秀,到社会上慢慢“泯然众矣”,这不是现实版的伤仲永,而是可以推测的必然。社会有时候并不需要太聪明的个体,而需要扎实的实干家,聪明往往被排挤,业绩、资历、关系、勾心斗角、无所不用其极的方法成为考核要素,其中每一项都对应不同的能力,通往成功的道路被解构成多条,这时成功的难度加大若干倍,仅一种能力已经难以应付。
我们观察一下朋友圈里聪明的人,他们的聪明体现在哪里:记忆力?领悟力?表达力?执行力?思考力?你总能找到他优秀的一点,却很难找到他作为综合体的多种优秀组合,这就可以解释很多朋友想法很多,却很难成功的原因了。当下大学教育,教授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实用方法论探讨比较少,即实践少,所以平常的优秀被解读为思考力、领悟力、表达力,却经常忽视执行力,所以,人们高看领导者却低看执行者。
但是,你得清醒认识一个事实,无论古代的“学而优则仕”还是现代的晋升通路,你会发现每个层次的人群需要不同的能力,我们的知识能力都在随着层次变化而变化。一个显著的现实是,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并非本专业,也承认大学学的东西和社会基本不接轨,他们只赞同学会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自学自制力是大学的最大收获,学的是方法,培养的是习惯,而具体知识早就还给学校了。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社会的优秀≈各种能力+优秀习惯。
优秀能力或者是天赋形成的,或者是后天培养的;习惯是坚持,是符合规律的行之有效的处事行为。这时候我们已经不再纠结天赋论或坚持论了,二者都能有效通往成功。在复杂的社会成功面前,我们必须培养多种能力,慢慢适应不同角色,并且坚持好的习惯,让成功来得更快一些,这才是天赋与坚持的正确辩证关系。
需要注意一点,很多聪明人自以为天赋好,眼高于顶,有时候陷入思考的优越感,将思考的终结误认为行动的终结,他们往往清高的认为,我已经想明白了,做不做是另一回事。社会评价体系只以结果论英雄,想到≠做到,思维和实践隔着天堑,真正做时才发现“眼高手低”,所以一定要正视。而那些信奉坚持的朋友,也需要正视天赋和后天习得的优秀能力,尤其要有大视野大格局,不能只低头努力,还要看到远方,须知,在错误的方向坚持越久,离成功越远。
成功是个复杂系统,全才的时代过去了,如今复杂的社会需要精细分工,需要各种优秀元素的配合,悦纳正视自己的优秀,摆正自己在社会分工的位置,整合各种要素、关系、能力、资源,给自己给团队赋能,建立个人成功的自信。相信成功有方法,成功需努力,把思与行、个人和他人(集体)结合起来,离成功就不远了。
网友评论
“懂得多的人顾虑会多,容易举棋不定,畏首畏尾的。”这句话是不正确的,顾虑多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后面两个否定句没有直接关系。你可以换一种思考方法,那些顾虑少,说干就干的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少?浪费时间的都是大多数吧。“在错误的方向坚持越久,离成功越远”,这句话不就说明了,选择的重要性,顾虑是一种思考,是智慧的积累之后做出的最为恰当的选择,不是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三思而后行总比可行性都没有想清楚就开始干更加经济实惠,实惠的是时间和精力,对于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时间是最为重要,干没有用的事最为浪费时间。动态规划时间和事情,把握好节点,适时放弃是节约时间干更有用的事。信奉盲目执行的“执行力”的是你确实没有事情可干,也没有更好的想法之前自娱自乐而已,并非成功之道也。
懂得越多考虑的越全面,有时候确实越畏首畏尾,因为真正知道了难处。我没把它说清楚,这句表达确实有问题,只阐述了一种情况。我在留言中解释了四种理由,分别是文中的思考终结论、能力不足论、懒惰论……这样阐述才能全面说明。
我原来鼓吹真知识,现在推崇方法论(实践),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如你所说,三思而后行,思是为了行动的效率,行才是思考的战场,成功的落脚点。文中只提了社会评价中的肤浅成功,对个人进步提升的个人纬度没有探讨,我认为没必要,不结合实例场景,不涉及具体方法论的探讨总是很空泛,而实际场景的方法又很漫长,比如做过才知道,这就是文的局限。
这篇是为头条号写的水文,我只是花个把小时表达我对某个问题的基本看法而已,不涉及理论,也不具体阐述方法论,所以把它归类为个人意淫的垃圾而已。但你如果真有个人思考,里面有些观点和推论是绕不过去的,它只是个普遍问题而已,仅是一孔之见而已,见仁见智,可以各抒己见。
首先,成功有多重标准,个人纬度和社会纬度并不一样,我在其他留言处已经阐释过了。文中提的 是社会评价体系中的攀比,是很肤浅的成功,世俗的不入流的差异化而已。这里没讨论个人的进步、上升。在此语境里我们才有探讨的对等性,不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扯皮就无意义了。
社会肤浅的成功你肯定也有体验,无论在你有限的圈子,各种生活的重要节点,你都应参与过攀比、竞争,优秀过也平凡过。你也学过很多道理,有过很多想法,有些是死知识,有些是假道理,有些是真知识,有些是经验,甚至你说的意淫猜想幻想,很多人没有觉醒,把个人臆想当成现实,活在虚妄里,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胡乱猜想,而不是多视角多维度的同理心的缜密思考。
我们提出成功的概念,并没必要在每个领域找到成功的案例,如果你有相应经验和思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经验及能力抽象出成功背后的逻辑,甚至把经验迁移、平移到各个领域,这是简单的知识平移能力而已,聪明的你肯定很在行。你努力学习,取得了好成绩,自然会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果多次成功,你会认为这些经验有价值,有了相对普遍性,这时你已经看到成功的“真相”了。
在有限的时空和局限的社会中,有些经验就是“真相”,它是相对真理,随着时代变迁也会改变,马克思已经阐释的很明白了。你也没必要吃了一泡屎之后才总结说屎很难吃,把屎做成巧克力,或许你又爱吃了,但屎就是屎,你只需看到屎的本质,不必在意它的表现形式,掌握这一点,我想你就明白相对了,也就知道“真相”了。
社会复杂又简单,为了应对社会,应该用最短时间知晓最有用的理论方法论,未知仍然很多,但不能因噎废食,掌握主流知识和主流方法,在主流场景中应用,已经占了上风了。你穷极一生也不见得掌握一切,但你一出生就会吃奶,难道你必须掌握吃奶的所有知识之后才吃奶吗?显然不是,你啥都不会,已经会吃奶了,还吃的那么认真,那么香甜,莫非你是神人?老教授研究了一辈子,他吃奶就比我们高明一万倍?
如此讨论,我想道友已经明白我肤浅小文的主旨了,它只是我信手拈来的一篇水作,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用我的经验简单自圆其说,里面不涉及各种概念,不涉及具体门类。它是相对抽象的一个普遍问题的简单探讨,每个人都可以贴标签,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悟,不同的见解,我是欢迎的,如果真如此,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从虚无的大道理来说,本文就是无比正确的废话,或一本正经的胡诌。不管你暂不赞同,反正我赞同了,我就认为成功有规律可言,无论成功或失败,它总是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现实很复杂,掌握规律并尊重现实,努力奋斗为增加成功概率做准备,永远没错。
问题不在于争论,而在于争论之后的收获。你是智慧的,你的发问能给很多朋友带来启发,你是意识觉醒的人,觉醒的人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目的和方法的辩证。正如你发问,希望言之有物而不是误人误己,如果再次留言,希望看到你的真知灼见,而不是一连串的发问,发问里面没知识,只有怀疑。
人一怀疑,上帝该发笑了。祝好~
人缺乏执行力,有深刻的内在原因。一种是我文中说的,有些人把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当成行动的终结,想完了就感觉问题完成了,做不做都无所谓,已经索然无味了。另一种是完美主义情节,这是强迫症的一种,越想越复杂,总想追求极致完美,结果耽误了。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最现实的情况,能力不足,因为很多事情是复杂系统,不是想想就能做的,它需要各种能力、资源、关系、时间、钱、执行等,我们或许缺能力、或许缺钱、或许缺资源……缺哪一样或许都是致命弱点,无法执行。当然,懒惰也是一种原因。
你写文章的问题情境比较简单,那是你写作习惯问题,如果你有极强的逻辑,信手拈来的表达,广博的知识,一旦有个题目,写作只是表达形式而已,各种文体各种表达方式信手拈来,纠结的应该是用什么文体如何表达,是否过瘾,而不是是否执行了。一旦开写,潜意识有种动力,追求结果的动力,自圆其说就行,或即兴创作。从这个层面来讲,我更推崇思考后的行动,你想到的早晚会忘,而你写出来的,说出来的才真正有了载体或传播,这才不埋没想法。
失败的规律也是千篇一律的,成功虽各自不同,但都有规律可循。从宿命论看,他成功了,已经是事实了,倒推的话,他必然会成功。正向看未来,各种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也必然推出成功。成功人士的知识、关系、努力、运气、方法……这些综合让他在相对时空中,在某个领域或跑道内成功确实必然。
我讲的成功是个人而言的进步,是社会评价体系中的中上等。个人今天比昨天强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进步、上升的状态就是成功的体现。社会评价体系很复杂,看谁成绩好,谁钱多,官大,或取得好职务,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无论哪个,都需要基本能力、努力、方法、关系等。
每个自觉他觉的人才知道哪些是真知识,成功学不一定是真知识,各种学科里面也有很多伪知识。我讲的知识是各种有价值的基本理论,以及个人领悟的对应实际操作的方法论,还包括实用技能,也包括抽象能力。
比如交际能力,它需要了解心理学、社会学,需要能说会道,会办事儿会说话会察言观色……又如泡妞能力,它需要很多相关知识,一旦把抽象的理论、方法论和实际情境实际问题对接时,我们才能发现哪些是有价值的真知识,不然只讲大理论没任何价值。很多人懂得了大道理,就是不会用,更不会做,那种人是眼高手低的纸上谈兵,不是融汇贯通的实干家。
大学里面学的以基本理论为主,实践少,所以很多知识不接地气,毕业用不上或直接忘掉了。而社会用的多是具体技能,比如编程、比如营销、比如讲课、科研、又如会计、HR……而每一项具体技能都有相关理论和方法论,有大量案例、经验、问题。除了这些,还要学会职场学,人情世故,甚至占队,也要有大视野,能看透形式未来,这样的综合知识不是一言能概括的,所以我只提出基本问题,不做详细论述,懂的自懂,不懂的未来觉悟了也会懂,所以不着急,慢慢来。
如果没有比较,个人而言,静止就是倒退,倒退更是倒退,倒退的人生没意义。就社会而言,亲戚朋友同事及那些英雄榜样,人们总是见贤思齐,总是欲望不满,这种追求进步的原始欲望或社会倒逼对个人对社会都有价值。这种理解情境下,所有的进步上升的变化都是成功。
每个人会选一种或几种赌局,命运从来不是注定的,注定的是努力比懒惰获得的一般要多,注定的是时间、机会、死亡面前的平等,每个赌局都有赢家,目的不是为了争输赢,因为输赢不是静态标准,而是为了进步,每天收获多一些,轻松一些,满足一些,本就成功了。
而每天进步的姿态需要积累,需要努力,需要朋友,需要太多。在个人的世界里个人就是神,在简单的关系中,集体的合作努力能达到相应的目标,这里不一定是输赢,或许是共赢。如此,境界到了可以不争不抢,做好自己,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或许已是人上人了~
一旦有了稀缺,有了更远大更难实现的目标时,稀缺出现了,竞争来临了,达到那种目标有些难度,受自身或社会综合影响的时候,就得考量各种因素,所有的准备只是为了增加成功概率,有些简单的成功百分百能实现,有些明确标准、静态、相对公平的竞争只需达到同类竞争对手中的顶尖就可以,有些更复杂的系统就研究准备各种因素,比不准备不争取的几率要大若干倍~
个人自觉之后,会有独特的追求,或简单或复杂,我们不做评判。我立意点是复杂系统、充分竞争情境下的基本通路问题。人与人并不平等,在任何一个跑道里面都有差异,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无论金钱、地位、能力、影响力,小到一个宿舍,大到一个国家,人们在同一跑道比的时候总有优劣,我们探讨的是在同一纬度,同一评价标准下的制胜可能性,它包括知识储备、方法论、关系、坚持等各种因素,这只是最肤浅认知而已,具体如何去做,那是每个人的事儿,和本文无关。
我更关注人参与的复杂系统,复杂之后,优势可能变成劣势,各种不可预料的因素会出来搅局。这就是我们最讨厌的社会不公,不管是关系、钱、潜规则、欺骗、手段……每一个都很讨厌,但无法忽视。
很多人讨厌这篇文章,就是戳到了他们的痛处,因为他们要么喜欢公平的竞争条件,要么认为自足常乐,丧失了进取心。我们不去评价他们,只是希望他们认识到社会的复杂,多手准备,知道总比不知道好,用不用那些方法是另外一回事。
我有一杯酒足以慰风尘,我有一碗汤可以抚心灵,我有一张嘴擅长吹大牛,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