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念馆西面是鲁迅古居(周家新台门)。从纪念馆出来,看看时间尚早,便进了周家新台门。
游鲁迅故里(3)百草园踏进周家新台门,一块镶金的匾额“德寿堂”三个字便落入眼帘。顺着一排红木太师椅,一眼就看到了两副醒目的抱对: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敏于事而慎于言、持其志而无暴其气。在这一道一儒的两幅字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庄重、是大气,颇显大户人家气魄。
据导游介绍: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这里,就在这里生活到了18岁。此台门修于清朝嘉庆年间,此时周家正处于鼎盛时期,在这18年里,鲁迅亲身感受到了整个家族从显赫走向小康,再从小康走向彻底没落没落的全过程。鲁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新台门对他的影响。而辛酸往事的点点滴滴,也为鲁迅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广泛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
跟着导游小组,跨过几个门槛,眼前突然郁郁葱葱,一片亮堂。一个清新的园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精致的篱笆把园子围了一圈,中间种了南瓜等蔬菜。一块巨石矗立在我眼前,上面刻着“百草园”三个绿色大字。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已经来到了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了。我终于亲眼看到了百草园,心里感到无比的激动,赶快叫一同来前来的张厂给我拍照留念。
游鲁迅故里(3)百草园我对百草园如此向往,是因为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真如他文中写道一样: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现在眼前的石井栏、皂荚树、桑树虽然都已不是原物,但经过精心的恢复和保养,依然将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特别是这边一段有着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仍然是当年的原物,在这里,我们可以寻找到童年鲁迅的身影。
我望着眼前的景色,仿佛看到了鲁迅小时候在园里翻开断砖,捉蟋蟀,找蜈蚣,摘覆盆子,在泥墙边拔何首乌的景像。我也兴趣盎然地蹲下身,在矮泥墙边找寻起来,可惜没有找到,否则要尝一尝它又酸又甜的味道。
亲临百草园,让我感受到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一样的感受,让我流连忘返。走出百草园,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已然深深印在脑海里,就像电影胶片一样回放在眼前。我仿佛把自己融入了百年前的那个园子里,细细体味着一段段天真无邪的童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