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将近四天的雨声,由小到大,由断续到连绵,由欣喜到厌倦,一直滴滴嗒嗒,淅淅沥沥。直至第五天清晨,云板声略显急促的响起,带着果明师父想要向我们传达开饭以及通告雨停的信息,睁眼,开窗,见日,而后心生欢喜。
七月至忙,一门心思地想着过完七月一定要在八月腾空自己,用“躺平”来释放日积月累的身体上的疲乏与精神上的压抑。首先想到的是外出旅游。开始有些兴奋,遥远的地方用陌生的面孔和方式在吸引着我,只觉得离开便能重新找到生机与活力,总觉得如今的心灰意懒死气沉沉是因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的原故。但是,潜意识里,身体在抗拒,它想到的是短暂的行走后更为疲累的自己,经验告诉它,没有哪一次的跟团出游不是筋疲力尽的。
“上山住几日吧!”一念起,便于心间扎下了根。带着小娃,心下也忐忑,不知她们是否能呆的住,我是本着静养来的,娃儿如若觉着无聊,便会缠人。谁曾料想,她们的定力倒足,成日因雨被困楼中,仅仅是楼上楼下跑跑,小猫小狗逗逗,就吚呀声不断。静下来的时候,也在书桌前写上几笔,清晨在佛堂拜上一拜,茶余饭后与师父静坐闲聊,问她们想不想下山回家,她们倒口径一致:“我们不想那么快回去,多住几天吧!”说来也怪,在家娇生惯养挑三拣四的孩子,在寺里成日吃素食,却顿顿吃得粒米不剩,欢天喜地。
与孩子比起来,我显得有些沉不住气。上山那日因包裹沉重,便打消了带书的念头,只觉得有纸有笔,有人陪伴,总不至于无法打发时光。况且,不是想静心吗?参禅打坐,听风观雨,享受着炎夏中的清凉,已然是至高享受,缘何还要那么多的外物来压制?
终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山上的日子澄澈如水,闲暇如梦,却总觉得辜负了大好时光。想着那么多未完的工作与未结的矛盾纠纷,便心生焦虑。碌碌无为与静坐无为相比,前者更能迷惑自己,总以为做了就值得,哪怕二者的结局一样。
晨间,聆听圣智师父讲白岩山禅房建设经过。偌大一幢房子,岿然屹立于山顶,无法借助任何大型机械的搬运与参与,从发心到建成,其间的艰辛也只有亲历的人才能明了,更何况,建此禅房之始,绝大部分的资金根本就没有着落。一件看似艰难甚至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就这样在圣智师父不紧不慢的话语中完成了,完成的轻描淡写,完成的顺理成章。
这些日子看他们的生活起居,平平常常,也可以说是懒懒散散,用大当家的话说,正是白岩寺特殊的地理位置才让他得以悠闲自在,否则,如若日日香火鼎盛,他何以还有时间云游世界,到处讲经说法?他这一言说着实让我有些吃惊,尤如做生意,难道还有人希望自己生意惨淡门可罗雀?
这是“无为而治”吗?看似不做为的背后却深藏一颗炽热虔诚的心,一心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一心造福地方百姓安抚人心,面对外物,心态平和,一切随缘。果明师父从早到晚围着灶台,一拨又一拨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他都是笑脸相迎。两娃在餐桌上的良好表现也皆因他做的素菜不咸不淡,花样繁多。师父话语不多,每当我们在席间夸赞他的好厨艺,他便面露喜色,一如得到表扬的孩童一般。这种不染纤尘的感觉在圣智师父身上亦可找寻得到。
诚然,白岩山的宁静安详,大自然的广博包容造就了师父们的心性,佛前那一柱香,口中那一卷经书,一合掌一跪拜,善由心生,福自天降。一切皆缘,无须刻意去求,此乃无为之大为。
想想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日日心有所求,求而不得又烦恼丛生,无暇静心思考,更不懂得静待花开。举目四望,急功近利者众,乐善好施者寡,焦虑抑郁者众,无为而治者寡。佛说,种善因得善果,我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白岩寺师父们的心境,亦是我此生的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