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思考、成长三件事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
阅读笔记: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阅读笔记: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7-04-07 01:33 被阅读437次

    刘润《133|别让消极,把你拉入海底》

    概念:积极主动

    二战期间,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

    你们知道,被关进纳粹集中营,那几乎就意味着死刑。弗兰克当然很痛苦。很多犹太人都从“为什么”的愤怒和恐惧,逐渐变成“这就是命”的消极接受,最终精神彻底崩溃,死在集中营里。

    在必死面前,应该算是没有选择了吧?

    其实并不是。弗兰克看到,还有另一些人非但活了下来,而且变得更坚强。他们居然每天用玻璃片把胡子刮干净,高贵地面对苦难。他深受感染,决定“选择”用积极的态度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唱歌搞活动,和集中营中的囚徒们一起,渡过难关。

    战争终于结束了,弗兰克也最终走出了地狱,他写了一本著名的书《意义的呼唤》,他在书中说: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消极,就是把苦难的责任,推卸给命运、基因、环境,然后怨天尤人,寻找心理宣泄,但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消极,就是在抱怨中臣服于困难。消极,就像一块巨石一样,把你,和你周围的人一直往下拉,一直往下拉,直到沉入海底。

    所以,史蒂芬·柯维说,从依赖期,走向独立期,第一个必须建立的习惯,也是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Be Proactive)。积极主动,就是从“环境决定论”手中一把夺回“选择权”,就算看上去再不可能,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出积极的改变,哪怕是改变一点点,都是在浮出水面,游向岸边。

    运用:如何积极地获得主动权?

    怎样才能不让外部环境,或者别人左右你,积极地获得主动权呢?史蒂芬在书中介绍了几个方法。

    第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别人提了一个大胆的提案,你脱口而出“不可能”。他的提案是个刺激,“不可能”是你的回应。但真的不可能吗?先别着急下定论,至少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30秒时间想一想。别小看这短短30秒,它帮你从你的情绪手中,一把夺回“选择权”,然后交给理性和价值观。

    第二,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

    你的语言代表你的心声。

    你说:我就是这样做事的。你心里其实在想:我这辈子改不了了。你把改不了的责任推卸给命运。试着选择积极的语言替代,比如: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你说:他把我气疯了。你心里其实是在想:是他的责任,他控制了我的情绪。你把生气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试着选择说: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三,减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你关心健康、事业、甚至世界局势,这是“关注圈”。但关注圈中有些事,是你无法影响的,比如谁当选美国总统。关注圈中,那些你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小圈,叫做“影响圈”。

    怎么才能积极主动?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影响圈上。

    比如,我不能影响上海的房价,但是我可以增加能力,赚更多钱;我不能影响老板的脾气,但我可以学习向上管理,增强有效沟通;我不能让一天变成25小时,但我可以加强时间管理,拒绝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樊登《总看到别人的短处怎么办?|导读好书:《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我们每个人离原始社会都并不是很遥远。在原始社会中,我们每天每刻都在盯着危险看,谨小慎微会让我们得以存活。你将这种原始本能放大到当下,会觉得生活中到处都存在危险。在担心自己的家人朋友遇到危险时,你就更容易产生挑毛病的习惯。除非回到丛林,否则,放任自己的生存本能不断发展,就会导致家庭、团队的氛围变得糟糕。

    生存本能对人的影响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甚至还会影响身体健康。一个容易紧张、着急上火的人,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患心血管疾病几率会上升,身体会在这样本能的控制下变得脆弱。

    当你在关注别人的缺点时,要学会停一下。在暂停中,告诉自己不要做一个原始人,去发现一件事一个人的好处和优点。人的社会性,就是要区别于自然属性。学会做自己的观察者,才可以控制自己,从而摆脱生存本能的限制。为了自己和身边的人,请学会和原始的生存本能对抗。

    上一篇文章刘润建议“先别着急下定论”,这篇文章樊登建议“要学会停一下”,讲的都是要警惕本能和情绪对自己的控制。

    吴军《第174封信丨人生最重要的投资(上)》

    对自己的投资,以及对自己事业的投资远比在股市上捞点钱,或者向父母借钱买一个房子更为重要。当然,还有一个和投资自己至少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投资,就是找一个好的配偶。

    ……

    J.P.摩根讲,“一旦婚姻投资得当,你的事业也将随之达到高峰。假如把婚姻视为儿戏,草率决定,随之而来的惩罚将是离婚,精神痛苦,以及存款金额的锐减”。J.P.摩根这话虽然是对他儿子说的,我倒认为对女生同样适用。至于什么是好妻子,他讲了三个基本要求——迷人、有气质、聪明,如果能够做到这三点,就已经烧高香了,其它的都不必苛求。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这个要求其实非常高了。此外,J.P.摩根还讲了一个女性应该有的基本素养——不搬弄是非而且性格好。

    巴菲特在中国也是大家心目中偶像级的人物,他在中国的粉丝比在美国还多。巴菲特对女生择偶给了一个标准,就是比自己优秀,因为在他看来,找一个不如自己的人,是一辈子的麻烦。在年龄上,这位股神觉得应该趁着年轻将自己嫁出去。而且巴菲特是一个未谋胜,先虑败的人,在他看来,找一个收入比自己低的人,将来离婚还得养他,实在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事实上,我身边一些女性就吃了这种亏。

    ……

    永远离不开妈妈或者自己家庭的女生,将来会有问题,这个要求对男生也是如此。在一个完美的婚姻中,双方都要明白关系的亲密程度和重要性依次是“夫妻>子女>双方父母”。如果承认这种优先级,在妻子和母亲同时落水时,先救妻子,还是先救母亲,就根本不是问题了。中国很多人认为两个人的结合就是双方家庭的结合,而且小家和大家的边界分不清,我对此完全不认可。这不是什么美德,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没想明白,为什么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古典《生命的尊严:选择尊严和安宁的离去 24-2》

    过度医疗和尊严死

    在中国,有75%的医疗支出都用在临终人工的支持系统上。到2050年,中国将会有4亿60岁以上的老人,到那时,这会是个全国性的问题。

    同时,这也是个世界性问题——在美国,25%的医疗保险费用花在了5%的人生命的最后一年,且这部分治疗大多没有明显改善。

    这些投入固然给家庭带来重大压力,但如果真能带给患者多一点享受生命的时间,也是值得的。可通常情况下患者被机器维持的生命质量是极差的。

    巴金身患恶性间皮细胞瘤,最后六年都在医院度过,一开始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机器维持生命。巨大的痛苦让巴金多次提到安乐死,不止一次地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但是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希望他活着。最后的日子里,巴金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为你们而活啊。”

    ……

    1.尊严死和生前预嘱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尴尬的状况?因为病人到后期往往意识昏迷——医院会把决策权交给家属——无论患者是否同意,医生最后都服从家属的决定。

    这时家属的决策权比本人还大,而家属中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放弃,就很少能有人顶住压力把治疗的机器撤掉。最后,死亡就变成了一场毫无尊严的博弈。

    面对这种情况,一种成熟的处理方式是:提前设立生前预嘱(Living Will)。“五个愿望”是美国最通俗易懂、使用最广的生前预嘱文本。2008年罗点点根据中国情况重新改写,变成了“选择与尊严“网站的文本,包含5大类:

    我要或不要xx医疗服务;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

    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

    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xx;

    我希望谁帮助我。

    你不需要懂什么法律、医疗学问,只需要打勾就行。

    我自己填写生前预嘱的时候,越填越觉得好玩——有很多小细节我从来没考虑过。看完也有点后怕,一想到这些决定可能丢给我的亲人,感觉对他们太残酷了。

    2. 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是针对预期寿命小于六个月的疾病患者,采取团队模式,积极减轻患者身体不适,抚慰患者情绪,改善患者和家人生活质量的医护项目。

    北师大的陆小娅老师谈到一个学生的姐姐,因为身患绝症,只剩6个月生命时,妹妹问她,“姐姐,你想回家吗?”

    姐姐说,“想。”

    于是一家人行动起来,带她回到家里。此后每天有亲人陪同,有安宁疗护的医疗人员提供适量的吗啡缓解痛苦,还在房间放满鲜花……3个月后,姐姐在家人的陪伴下,在布满鲜花,音乐环绕的房间里宁静地离开了。

    安宁疗护,又称为缓和医疗,英国在70年代时首先承认“缓和医疗”是一门独立学科。

    北京最早提供安宁疗护的是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的医疗小分队,甚至可以上门提供服务。现在,协和医院和海淀医院也都设置了安宁疗护病房。

    3. 了解自己病情的权力

    如果父母或身边的人身患绝症,到底该不该告诉TA?

    很多人选择不讲的原因是“害怕对方受不了打击,影响病情”。

    其实不然。

    第一,今天的老人大部分都受过教育,能独立读懂各种医学数据,他们很难不知道。

    第二,患者在医院,每天接收相关信息,根本无法隔绝对病情的联想。

    第三,其实病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是有感觉的,他们也会从你的沉默中有所察觉,而信息封闭的结果只会让Ta猜测地更坏。

    最糟糕的问题是——你剥夺了对方选择的权利,如果Ta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3个月,他会不会更加好地使用这三个月的时间?会不会换一种方式生活?

    因为没有告知的勇气,结果让Ta连最后享受生命的机会都错过了。一旦患者知晓了实情,其中的后悔、内疚、无奈和伤心,对患者实在是更大的打击。

    那什么是好的告知方式?——“问”比“告知”更加有利。

    协和医院的宁晓红医生就是一个提问的高手:

    “你最近感受怎么样?”

    ——“不太好……”

    “怎么个不好法,大概多久了?”

    ——“我最近感到……”

    “的确,医学手段没能完全控制住病情……”

    ——“你觉得我大概还剩多长时间?“

    在一点点询问中告知患者实情,患者更容易平静地接受事实。

    所以我的观点很清晰—— 如果你或你的亲人遭遇了严重疾病,一定要让患者亲自立个生前预嘱,有条件的可选择安宁疗护,把知情权和选择权还给当事人自己。


    罗辑思维《尼日利亚困境》

    我们中国人也很少意识到,中国其实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我们有几千年不中断的历史,我们有统一的文化,我们有巨大的人口规模等等。

    这些特殊性,对我们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如果以整个世界为坐标,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些资源其实非常罕见,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虽然也非常不容易,但是因为拥有这些资源,我们才不至于进退失据,不至于没有基本的家园和后方。

    有一次,周其仁教授来我们公司考察,他就说过一个观点——中国巨大的人口和市场规模,以及背后的政治和文化的整合力量,其实是一笔宝贵的资源。维持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不散摊子,非常不容易,带来的经济价值也非常巨大,我们正是凭借这样的规模,在国际上竞争。只不过我们身在其中,经常看不到而已。

    过去,我们理解现代化,总是用一种向前跑的状态来看。我们总是想,前方是什么,我们应该丢掉过去的什么,来获得未来的什么。

    但是看了阿契贝写的非洲,也许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视角来看现代化了。我们的身后是什么?在我们获得前方价值的同时,怎么估量这身后资源的价值?


    薛兆丰《第026讲丨征地的权衡》

    我们有很多人,非常重视土地的私有产权。他们会说,土地产权保护应该做到“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地步,只要土地是私人的,那就私人绝对的拥有。别人一点权力都没有,政府一点都不能侵犯私人的产权。这种想法对于保护私有产权来说,当然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我们考虑问题,得从多个方面来讲。比方说,假如有个人到美国去买土地,他在美国的最北面到美国的最南面买下宽度一寸的土地,这样他就能把美国一分为二了。如果我们奉行刚才说的“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原则的话,他就能把美国东西两侧所有的交通都给阻断了。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也是非常不合理的事情。


    《三度空间:什么样的人会被淘汰》

    在一度空间里,组织是中心,个人只是组织的一份子。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执行上级的命令就好。在二度空间里,有能力的个体逐渐成为某个部分的核心,比如部门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是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为组织带来多大的价值。接下来是三度空间,在这个层次中,个体的价值被挖掘,很多个体游离在组织之外,但是会形成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大量的个体在各种平台上协作,他们的一个行为、一个想法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文章认为,三度空间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组织变革。

    文章说,很怕的是,时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但是很多人还是那个人。至少还有80%的人停留在二度甚至一度的阶段,还在等着上级的指令。他们的个性在工业时代被磨平了,他们没有兴趣、没有特长,无论做什么都是一拥而上。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经济上行期还好,就算大家蜂拥而上,还是有钱可赚的。但经济一旦变得平缓了,所有人都会迷茫,这也是现在大环境的情况。而这些人,也就是文章所说的会被社会淘汰的人。


    阅读笔记: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阅读笔记: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笔记: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nt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