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始于了解
图/文 许健
人生而平等,但又缘于各种特性差异划分成不同的社会群体,某些较小的群体则较少地为公众所认知,无形中被边缘化,被置之社会主流生活之外,罕见病患者,便是显著的例子。
2015年1月31日我参加了“罕·见世界——罕见病家庭纪实摄影展”西安站巡展的开幕式,展出的作品是由16名专业摄影师,历时3个月,跟踪记录20个罕见病患者及家庭的日常生活,一样而又不一样的20个家庭故事以照片、文字、影像、实物等形式展现给我们,带给观者以美丽的震撼。对我最有触动的一幅图片是患有戈谢病的安徽9岁小女孩韩硕,闭目蹲在人们脚步渐远的背景前,那神态,是希冀?是无奈?或者是在一个美好的梦中,令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美国影片《星运里的错》的女主角海瑟,那个因为呼吸障碍而随时随地拖着氧气箱的小女孩。既使在最悲切的境地,人的天性总还是心怀希望的。她们希望的是什么?只是与我们一起生活,只是与我们一同前行。
亚当·斯密,那个以推崇保护私利出名的社会学者,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却坚定认为人有两面性,同情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每个人都有同情别人的意愿,同时也有被别人同情的渴求,这是精神世界得以升华的人生需求。因为我们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类。
我一直认为,同情这种天性也是有高低之分的,过去把身心有障碍者称之为“残废”,可以对之表达自己的同情心,却又可以忽略他们的感受和存在;后来改称为“残疾”,社会提供医疗和器械,强调康复治病,却依然将之边缘化;现在有个更准确的名字叫“残障”,只是参与社会生活会有障碍,那就消除掉我们社会环境中会产生这种障碍的障碍吧,这些群体也就自然成为你我他中共同前行的一员。然而,这一切始于了解。
了解既是公众对特殊群体的了解,同时也包括特殊群体对自身的进一步了解,人们便会发现原来这个群体是这样的啊,原来这个群体的情感和需求与大家并无二致,进而主动以自己的行动促进改变,期望改变既发生于残障个体,同时发生于非残障个体,最终发生于整个人类社会。
参观了“罕·见世界——罕见病家庭纪实摄影展”,或者激发出了解的意愿,当开始去思考,开始去了解时,关注的视野或者就可以超越这20例个案,天性或者可以升华到一个更加崇高的境界,感恩有幸能与身边的人一起在这有限的时光里共度,让爱心走近韩硕们。
了解——2015年2月1日
原创图文 请勿擅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