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话与副词

作者: 一鸣 | 来源:发表于2017-02-11 18:06 被阅读5646次
文 | 一鸣
对话

前一段时间我跟一位作者朋友聊天,她说到一个问题:小说作者的写作技巧是否成熟,有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作品有没有出现大段大段的对话。

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事实上在连载专题审稿过程中,我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新人作者不容易把握对话的长度,一个章节里面对话内容占了七八成,剧情没有明显的推进,读起来没有什么味道。

新人作者需要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你写的是小说,而不是剧本。

小说由三个部分构成:叙事,描写,对话。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看过的小说名著,一部小说里对话所占的比重一般不会超过一半。而且就算是对话部分,也常常夹杂着叙事和描写。

新人写对话很容易犯一个毛病,那就是太“真实”。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对话常常会包含着一些无意义的信息,有些作者会把这些信息也加入到对话中,明明一句话可以讲完的内容,却用了几次对话来完成。这些作者可能会这样想,别人写的对话太假了:“怎么可能每个人说的话都那么干净利索,那些复杂的意思肯定要支支吾吾解释个半天吧,仅仅一问一答就完事了?”小说创作就应该这样,要给读者有用的信息。其实不光是写小说,大家看电视剧也是如此。平日里两位久不见面的买菜大妈偶尔遇上,常常会拉家常,聊个四五分钟不在话下。可这样的情境在电视剧中出现往往就是三言两语带过,而且她们的对话对剧情的发展还会有推进作用。设想一下,现实情景在影视作品中真实还原,对话内容极其无聊,你看个几分钟会觉得烦腻吧?写小说也是如此,尽量把你对话中无意义的“拉家常”去掉。

如果读者被故事吸引了,他们会关心小说的剧情走向,因此他们更在意叙事部分的内容,而对话的出现往往会打断叙事过程。小说的对话要根据故事当时的节奏感来设定,如果剧情紧张,那么就少写对话,就算写也要简短。不要让不恰当的对话破坏故事的节奏感。长对话一般出现在剧情比较舒缓的位置,当你真的需要通过对话交待很多内容,不得不写出长对话的时候,你要避免只写对话。你可以在对话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描写,可以包括心理、动作、神态、环境,这样可以让读者不容易从大段的对话里“出戏”,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故事里的场景气氛,以及当时的人物表现。

好的对话描写不仅要提供信息,还应该表现出人物特征和情绪。当人物处于愤怒状态,他说的话会带着愤怒的情绪,语句会相对简短。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对话内容还是以云淡风轻的口吻说着长篇大论,要么是作者有意为之,突出人物极强的自控力;要么就是作者还没有意识到对话内容要跟情景气氛保持一致。对话里能够表达出人物情绪,在接下来的内容里就可以避免用到副词来强调,这是一个减少副词的有效方法。

上面说的这些内容都是我个人对小说对话的一些看法,其实关于小说对话要怎样写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这也是写作的有趣之处。只不过,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不是成熟,确实可以从对话里看出来。当连载管理员以来,我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很少出现大段对话的作品,文字风格通常比较成熟,读起来流畅,各种修辞技巧也应用得当;反过来,常出现大段对话的作品,文笔一般稚嫩,内容平铺直叙没有味道,故事的吸引力不足。正如上文说的那样,小说由叙事、描写、对话三个组成部分。有一定功力的作者对各个部分的编排有一套自己的模式,在不同的剧情需要下,哪个部分该长哪个部分该短,他们都心中有数。这种能力是可以练出来的。

副词

副词用作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一些写作教程或者写作讨论群里常常看见避免使用副词的说法。《写作这回事》的作者 斯蒂芬·金 在书里说过:“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看过这本书之后,我认为他针对的是用副词修饰动词的情况,比如:他生气地说,他用力地甩手……就是我们常见的“地”字用法。

我相信大家都写过这样的句式,也许直到现在还这样写作。为什么我们会习惯这样做?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学的文章里就经常看到这样的写法,多年写作文也这样用。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不见得。毕竟我们的教科书都这样教授,可见这种句式是“官方”认同的,至少在语法上它并不是错误的用法。在《写作这回事》这本书里,斯蒂芬·金 也没有说明白为什么要避免用副词,副词到底有什么罪过。他用了一个比喻,把文章看作是一个美丽的草坪,而副词是蒲公英,如果他不刻意限制副词,那么草坪就会被越来越多的蒲公英占据,显得凌乱不堪。而且他在书里面也举了一些反例,某些知名作家的作品里出现大量副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不用副词只是一个作者的审美问题,不能说用了副词就是错误的写作手法。

之前受 @无戒 的邀请在写作课程里作一些写作经验分享,期间有幸听到 @尹沽城 的分享。他是一个阅读达人,看过大量小说名著。在这一次分享中,他谈到中西方小说创作上的一些差别。西方作家特别注重细节的描写,他们力求把事物描绘得具体详细,这种做法似乎已经成了西方文学圈子里约定俗成的创作技巧,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认同。而中国作家在这方面却没有这么重视,对事物的描写上显得较为概括笼统。我感觉西方作家厌恶副词很可能跟这一种创作氛围有关,因为副语本身就有概括作用。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他愤怒地吼叫: “滚出去!”

“滚出去!”他双目圆睁,脖子上青筋鼓起,像蚯蚓在皮肤下蠕动。

前者使用副词,后者没有使用副词,前面的概括,后面的具体。至于哪一种更好,要看读者愿意接受哪一种风格。如果读者心情舒缓平和,他有足够的耐心去想象作品描绘的细节,那么具体的描写对他更有吸引力;如果读者没有什么耐心,哪怕写得再形象具体,他也觉得是无用的信息。我曾经看过一本名著,开头的描写很细腻很具体,但是我看得很不耐烦,开头一章写了上万字故事还没有开始。这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最后也没有勉强自己看下去。我认为精细描写需要有一个尺度,过犹不及。

斯蒂芬·金 列举了一些在对话中避免使用副词的例子,如前文所述,避免出现副词的一种方式就是将写作情绪在对话内容里表达出来。在作者看来,这些副词是累赘。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写作技巧讨论的文章,有一点观点是这样说:小说里的对话不要加任何副词,这样会破坏读者对会话情景的想象。他们建议写作者采用下面的方式写对话:

A说:“……”
B说:“……”
A说:“……”
B说:“……”
……

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作者加入副词能够起到引导作用。例如,作者在对话里想传达出人物不耐烦的情绪,那么他用“XX不耐烦地说”就可以简单利索地达到效果;否则,作者可能需要描绘出人物相应的动作和神态,让读者从情景中猜想出主人公不耐烦的心情。通篇细致的描写,作者会疲劳,读者也会疲劳,不喜欢精细描述的读者还会觉得罗嗦至极。在对话中加入副词,一方面是便于读者去理解,不让他们过于费神;另一方面作者对作品进行掌控,以免读者误解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我自己对副词的使用态度是既不反对,也不支持。如前文所言,我认为副词的使用是作者的审美问题,而不是文法错误。不是所有人都痛恨副词,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精细描述的写作方式。事实上在写作过程中,你会发现很难完全不用副词,就连 斯蒂芬·金 也坦然他的作品做不到这一点。以前写作过程中我并没有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初期的作品里用了很多副词。后来写作风格慢慢成熟了,文风上有所转变。看回以前的作品,读到“误用”副词的地方,我也会觉得别扭。那种感觉就是遵循了某种规则之后,对犯规的情况总是敏感的。并不是觉得副词用错,而是副词的用法过于笼统,不容易体现出作者的个人风格。

我不像 斯蒂芬·金 那样痛恨副词,他觉得副词是累赘,而我觉得副词只是一种“偷懒”的写法。我不会刻意去用副词,也不会刻意不用副词,有必要精细描写的时候我就避免使用,需要笼统概括的时候就用上。另一方面,作者在长期写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写作疲劳,开头写得很具体形象,写着写着就会变得笼统概括,可能无意识地用上副词。

副词使用上还有一个问题,我之前在某些文章里也提过:当大部分人都觉得少用副词才是正确做法,它就成为了一条检验作品优劣的标准。对于读惯了西方名著的读者而言,读到大量副词的作品可能会跟他们的阅读习惯相抵触,他们会认为那是不合格的作品。所以,仅仅从取悦文字编辑和读者这一点来看,副词的使用都应该引起写作者的重视。

小结

对话要提供有意义的内容,不要写出流水账式的对话,太长的对话会影响作品的阅读体验。

使用副词不是错误的写作方法,但过多使用副词,别人容易低估你的写作水平。写好对话内容是其中一种限制方式。


更多写作经验分享请点击:【写作那些事】目录
关于转载问题:请联系我的经纪人 南方有路
青春小说《晴时有风》已经上市,请大家多多支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初夏2009:原来关于对话,这里有这么详尽的总结,收藏
  • ccc6803af725:第二个更生动
  • 长亭外的夏小乔:💐💐💐💐
  • 东水长盈:一鸣老师这篇写得很好,对话跟副词这两个写作上的问题,我都有些疑惑。这里恰好说中了。
  • 陌诺流年:长知识了
  • xuxuxu姑娘:受教了
  • 方壺:不太会写大篇幅对话,一到那儿就卡文,因为自己本身就话少,没经验。:joy:
  • aerodreamer:一是副词是抽象的,同一个副词的意思显得千篇一律,缺少区别,而现实的复杂程度远超出副词可以概括的。
    二是看目标读者是快速浏览的信息类,还是情绪获取的感受类。如果是感受类,他们需要足够的细节,动用很多感受来体会场景和人物所处的局面,然后将这些感受整合在一起,而副词,承载的信息量就不够了,又是抽象的,读者需要自己动用理解来打开这个抽象的包裹,将它赋予一个自己想象的形态放到场景中去,就和他们喜欢那种所有细节扑面而来自己感受的方式有差异。也就是副词需要理解,会对理解感受的运用造成干扰。
    aerodreamer: @一鸣 😬 你写的都是干货,我继续学习
    一鸣:说得很好,很认同你的说法~
  • 904420edd09d:有收获,感谢
  • 半心灬:受教了!谢谢!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关于写作的文章
  • 白玛拉姆:受益匪浅,一鸣大大情人节快乐:grin:……
  • 华玉珺:这是我第一次无法同意您的观点,这篇文章放到我们西安交大中文系去,可能会招骂。对话或者副词用得好不好,全看作者个人功力。当然现在很多作者滥用对话是为了偷懒。有时候我为了偷懒也会这样做。但不能以偏概全说小说用对话就不好。毕淑敏和亦舒的对话就写得很棒。
    张百酒:以前在小说月报上看过一篇通篇使用对话的小说。许多情绪隐藏在情节的推进中。
    华玉珺: @他的眼角 契诃夫的经典之作《变色龙》基本上是用语言来展示人物。还有莫泊泊桑的很多小说,对话描写都很多。一鸣老师的意思是小说要用好对话,不然不如不用。对话很难驾驭得好。
    7b57deb34b3b: @华玉珺 @华玉珺 同意呦,对话可以更真实地保持语境中的节奏 让我想起了雷蒙德卡佛
  • 华玉珺:毕淑敏的《红处方》有些全篇都是对话。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是部好小说。亦舒的一些经典之作也是大段大段的对话。莫言的很多小说也有些篇章对话很多。
  • 呆萌的老张看世界687:受益匪浅,👍👍赞
  • 逸航白鹭:学到很多
  • 过悦:我也是容易陷入怪圈,废话太多。
  • 双鱼漠漠:赞同一鸣主编的看法:不会刻意去用副词,也不会刻意不用副词。副词有利有弊,还看如何利用。
    另外,个人认为,写作总是在“自嗨”与“取悦读者”(或者说带给读者阅读的快感)之间平衡、博弈!
  • 卿真:细致!三克油
  • 湘江岛主:学习,受益匪浅
  • 阿群1986:鲁迅讲过的一个笑话(原文摘抄至此,做个例子倒也合适):

    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扳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地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摘自《论面子》
  • xwgong:看完这篇文章,我再回去好好读读自己发的两个短篇小说,一篇微小说,再思考一下。
  • xwgong:好棒!可以好好琢磨。
  • 萌萌真:良心好文。只是觉得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史美玲:很实用,受教了
  • 木人石心两点水:又一篇对号入座的我
  • 倘若风雨:看的觉得好有道理啊,我感觉我就是一个啰嗦的人,总是顾及的太多
  • 世至其美:对于副词,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偏见,用之适当,切不可用之过繁。每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各不同,大多数你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副词的使用比中国文学更为频繁些,对于语言方面的描写,西方也比较频繁,不能就此断定那种不好,只能说各具特色。这与个人的阅读习惯以及各种因素有关。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中国文学,语言简洁,意韵无穷。
  • 半株七绝草:“蒲公英落在草坪上”这个比喻真是太贴切了
  • 帅气的小恒:受教!
  • 三尺晴:有收获~多谢鸣大分享经验❤
  • 林了个大脚:“地不地”是两种写作方式,与其计较哪一种比较好,还不如承认各有各优缺点,而选择哪一种,要看你下笔的目的,以及如何更好表达出你想要的效果。
  • 25ef7b1fb4dc:你是说古龙的写作技巧不成熟?
  • panda潘达:我喜欢第一个“滚出去”,情绪呼之欲出。第二个话太多,情绪都缓过去了感觉
    😜
    逝水流觞:我觉得哪个好得根据上下文需要,如果是在一个情节快速发展的时候,第一个更合适;但是如果是在一个气氛酝酿的过程中,第二个自然是更好的。
    意诚: @panda潘达 我也是
  • 林燕娜: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谢谢一鸣兄😊
  • 黄咚咚:好文。受益了。
  • 209cdb3dd816:挺有有的
  • a13a21e5c0cb:感谢您描写的问题
  • 林雪原Shirley:最近在写短篇小说,一稿写着大段的对话描写写着写着就觉得不对味儿了,之后几易其稿,丰富了更多的情节和心理描写才觉得舒服了很多。今日看到一鸣大大的文章觉得醍醐灌顶~觉得写作真的是一个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以前看到方法论没啥感觉,自己遇到了问题之后再看相关的文章就豁然开朗了~给你比心❤️
    一鸣:@林语杉 文章对你有用就好~
  • 李有犀:正在写一篇没有对话的。如何?
    李有犀: @一鸣 写完了,觉得节奏太快了。
    一鸣:@李弓 可以尝试一下~
  • 帅姐赖皮红:受益匪浅
  • 梅话三弄:感觉副词用太多了
  • 步绾:而我是并不擅长对话,所以才习惯采用描写叙述。
  • 叶抽抽:地,的,了,这三个是好像经常用到。hahha~受教了。
  • 徐快乐的快乐:这篇文章对于新人和高三党的我很有用。谢谢
  • 汝之尾巴草:受教了!不愧是我一鸣大大👍👍
  • 海水软糖:“滚出去!”那两句话于我是通篇精华,有触动。
  • 梧桐更兼细雨2016:说得很有道理
  • 叮宕:中国是什么时候有的语法?
  • 李晓木:真的是这样,收藏,慢慢品~
  • 遇见英语:对话的占比和对剧情有所推动,这个以后多留意。副词的使用体验,学到了。谢谢你的细致分享☕
  • 菩拉:👍👍
  • 南下的夏天:写的太棒了!
  • 驿路奇奇:学习了
  • 鹏城辰风:读这样的文章很受益,太感谢了!👍🙏
  • 老韩大叔:受教了
  • 帝都奇妙物语::+1: 读一鸣的文章总能受益匪浅
  • 杜木土:很好的一课,受益匪浅。
  • 田筱薇:很有用的分享。谢谢!
  • 谷穗风致Echo:学习了,再检查一下自己学的文章:+1:
  • 雪漫飞:写小说的确是一种技能,而这技能一部分来自作者本身的灵性,一部分来学习摸索借鉴😊☕
  • 离影疏落:语言表达方便,我最佩服亦舒和东野圭吾,非常简练,寥寥数语,人物音容宛在
    离影疏落:@恺然 和功力有关,和语言无关
    恺然: @离影疏落 其实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是最简练的😂
  • 美瑾:在我写的短篇小说《史料未及》里一开篇就采用主角各自一句对话,看似说出结局,又似未说清楚结局,之后文章基本无对话,这种引入方式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 三儿王屿:学习了。
  • 徒忧子:“滚出去”的例子,自然是后者更佳,然而却并不能让人信服你的观点。正面的例子,你用一个很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而反面的例子,却故意用一个很简略的、属于小学三年级水准的句子,这样子就能证明副词的不中用了么?一匹狼咬死了一头奄奄一息的美洲豹,是不是就能证明美洲豹的不堪了?简直是开玩笑。然而你又是个玩弄文章的老手,熟知行情,知道“写作不要用副词”这样的讲法容易招致激烈的反对意见,为了到时候万一招架不住还能够下得了台,你又悄悄地留了一手:只说尽量避免使用副词……真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徒忧子: @一鸣 其实反对某一类词,这样的见解肯定是不足取的。如果能够自圆其说,倒也不失为一家之言,然而从简书上的文章来看,论证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在我看来,其实没有哪类词是不好的,只看作者的艺术腕力。
    一鸣:看过了你的评论,我再看回自己的文章,感觉有些地方表达有误。我本来的想法不是提倡大家不用副词,而是觉得大家莫名反对副词的态度过于偏激,副词也有存在的必要。我个人对副词的态度是不必刻意使用,也不必刻意不用,按实际情况处理即可。感谢你的评论指正。
    一鸣:没有说副词不中用哈,我已经说了副词的用法并不是错误,大家都反对副词,但也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要反对副词。在文章里我已经说过,用副词的好处。我自己也会用副词,但按我自己的审美喜好,我会有意识避免。
  • 洛子川:666,受教了,感觉自己还是有很多缺点
  • 梅凉:有心了
  • 玲珑一刀:颇有感触
  • 和小光光:有帮助:heart:
  • 半朽:副词,我永远的痛😂
    离影疏落:@半朽 不要偏激嘛,用副词不见得不好。
  • 拔旗星君:很有帮助!之前副词方面总会陷入牛角尖,卡文半天,对话也没个把控概念。现在总算有所了解。 赞\(≧▽≦)/

本文标题:谈谈对话与副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vt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