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末的一个早上,浏览网上的新闻,在各大门户网站的头版,挂着这么一则新闻:浙江温州下辖的一个叫瑞安的地方,查出了八家火锅店涉嫌非法使用地沟油。对于地沟油的新闻,早就像雾霾一样,见怪不怪了。为什么这则新闻能登上门户网站的头版?
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与“舌尖上的中国”扯上了关系。其中一家火锅店在自家招牌上宣称:“曾经荣登央视《舌尖上的中国》重庆火锅十强”。据调查,这家火锅店还真在《舌尖上的中国2》上光荣亮相。
能上《舌尖上的中国》,这家火锅店生意想必爆棚。据周围居民反应,味道不错,生意红火,深夜还有人排队。
前几年《舌尖上的中国》刚开播的时候,好像还有几分羞怯,不敢在黄金时间播。记得那是在中央一套播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人类星球》之后,紧接着播了《舌尖上的中国》。我看到这个名字,加之以往对中国纪录片的失望,也就没打算看。
因为地沟油已经风靡神州,可能怕挨砖,这个纪录片刚播出时颇不自信,首播的世界也选在晚上十点以后。但后来事态的发展估计大大的出乎纪录片制作者的意料了。仅仅播出几天,网上到处都是评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文章,铺天盖地,很多溢美之词。
我也凑热闹看了几集,确实不错。纪录片的制作者是从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角度进行拍摄,贴近生活,介绍了众多散落于中国各地的已经流传了许多年的乡土美食。
说到吃,我们总是很激动。曾几何时,我们的民族对吃产生了如此的热情。想必古来有之吧。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好几个英法等国的外交官进驻北京,建立使馆,与中国官员有了正式的工作关系。他们惊奇而生气的发现,每当他们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事,办事的官员不谈事,先是摆上宴席,和他们把酒言欢,饭吃到最后,他们要办的事情根本没人理会。后来的发现令他们更震惊,朝廷的官员们在吃饭上并不拘泥于具体时间,想吃的吃,随时摆宴,随时吃,普遍以吃为乐。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过一句话:“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对于中国许多人来说,吃饭不是为了活着,是为了吃出味道,为了“舌尖”的享受。
中国有这样的传统,创造出《舌尖上的中国》这种杰作也就不奇怪了。
这个纪录片从制作技法等方面不算优秀,之所以风靡神州,关键在于“舌尖”二字,道破了中国吃的真谛,契合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本质追求。
中国各地的美食是不一样的,可都追求的是一个,那就是“好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中讲道:“中国有最为多样的自然环境,也就有最为多样的食物原材料,于是各地有了各地多样的美食”。
不知这原料包括不包括地沟油?!
一个不以正视现实,不为了我们吃的更健康而去拍片,而为了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饮食之欲而去拍片,也就难怪会把地沟油火锅店也囊括进去了。
舌尖上的中国固然诱人,可谓是阳。但吃了总要消化,只有肚子才知道吃下去的是什么,这是阴。阴和阳,几乎是中国古代思想最为重要的创造之一。当他被领略后,亦引出许多可悲的聪明。中国人只谈阳,不谈阴,只唱好听的和动听的,不唱奈人寻味的。
美味在舌头上,地沟油在肚子里。舌尖上的中国,是美味的,肚子里的中国,是恐惧的。拍片的只拍好的一面,但坏的一面也照样存在。
这使我想起,大约二十年前上高中时候,一次去同学的宿舍,推门之后,一股夹杂着各种不明气体的臭味扑鼻而来,立即向还懒在床上的同学抗议。同学不好意思,连忙找了一个喷雾剂瓶子。只见他猛的用那个瓶子喷了几下,顿时,奇迹发生了,刚才还是臭不可闻的宿舍,变的比花园还香。原来是空气清新剂。
一直以来,我都佩服他能化腐朽为神奇。谁知后来经的事情多了,发现不光他会,而且很多人都会这种掩盖臭味的能力。
本来,就大自然而言,没有臭与香的标准,标准只是我们的鼻子。而造化给我们鼻子是为了让我们远离有毒有害的物质。对于这些散发着怪味的东西,我们本有两种方式与之斗争,或消灭或远离。然而,我们的文化习性改变了我们的本能。我们没有采取积极的行为,反而蒙蔽我们的鼻子,与毒害我们的臭气体相融洽的共生,舒服的与之相处。
“在人格设计上,如果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在和谐中追求不和谐的自我超越型的话,那么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在不和谐中寻求和谐的自我调适
.......
个人如果只是一味的满足于人格上的自我调适,社会也势必在死水一潭的和谐中不复进取”。
——《读书》1987年第一期。
看来不仅吃的东西里面有地沟油,文化里面也有。地沟油只是我们吃的各种色彩丰富的混账东西里面的一种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