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不欺之士者,亦无不欺之术也。
简单翻译下:那些推崇忠贞信义品行的人,必将尊重那些诚实不欺的人;那些诚实不欺的人,也没有什么欺诈人的法术。
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
简单翻译下:普通平民之间彼此交往,没有大宗钱财可以互相利用,没有大权重势可以互相威胁,所以都会寻求诚实不欺的人。
【谈心得】
既然治国施政的措施要以现实情况为准,韩非接下来就开始描述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普通民众是社会治理的主体,所以韩非首先谈到普通民众的情况。
韩非提到“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普通民众的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什么厚富相利,没有什么威势相惧,过的都是平凡人的生活,这种生活写照正是道家思想崇尚的“小国寡民”的状态。
这样的现实生活,追求的是“不欺之士”,当然韩非所处的时代,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农耕时期,普通百姓都是顺着节气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居,简单守时,无利益之争,无权势之争,也就无须欺人。
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很简单,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守信、守则就好,所以治国施政按此实际设定即可,遵从历史延续下来的制度就好,不用考虑什么“厚富相利和威势相惧”。
正因为如此,那些具有忠贞信义品行的人,都很尊重诚实不欺的人,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尊重彼此、信守约定的良好风气,人人都做不欺之人,整个国家都就守信守法,也就实现了人们追求的至治之世!
同时“不欺之士亦无欺人之术”,因为他们从本质就没有欺负人的心思,自然也就没有欺负人的,实际上整个社会都尊重彼此、信守约定,也就不需要什么欺负别人的办法了。
这也是治国施政措施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了,这实际上是因为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决定了的,他们之间“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这也是儒家思想里一直想要后退恢复到周朝时期的原因。
这种状态根本上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缺乏多余的社会财富所导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一定会出现可以“相利”的“富厚”,随之带来可以“相惧”的“威势”,这个时候才会真正考验君主治国能力。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从脱离了“小国寡民”的生活方式开始,社会财富资源的协调分配,官僚体系权利的平衡制约,成为历朝历代治理措施研究的核心问题,法家思想和治国体系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