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086697/6b2105f5d25b6ba9.jpg)
孤独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生存状态,是一种难以被他人理解、接受或认同的感觉,是在虚无与痛苦中的一种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或社会的交际中主动切断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联系,或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而形成的一种心灵自我封闭状态。
人从一出生就能体验到孤独,孤独的感觉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终其一生永远也不可能摆脱。且不说在处于人生低谷,失意落魄之时,就是在春风得意之日人们都会产生“高处不胜寒”的孤寂。
孤独的体验自古就有,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体验另一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也不可能完全分担别人的痛苦。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给人带来的孤独感更是前所未有的。正因为如此,《百年孤独》中对孤独的深刻体悟是无人能及的。
马尔克斯给了《百年孤独》一个毁灭性的结局,在最后一刻,第七代奥雷里亚诺明白了自己不会走出房间,而马贡多,“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小说没有欣慰的结局,却告诉我们解开孤独之锁的钥匙,那就是爱。孤独的痛苦就是无爱的痛苦。人失去了爱,也就关上了走出孤独的大门。
《百年孤独》是一本关于孤独的综合性大字典。这种孤独并不仅仅是个体心灵的孤独,也是民族的孤独,是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
残酷的资本主义入侵参与书写了拉丁美洲孤独而苦难的历史,使拉丁美洲人民遭受了延续数百年不公正的和难以计数的痛苦。
在小说中布恩地亚家族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拉丁美洲人民百年来生活与精神的孤独及在孤独中的沉沦与挣扎、失败与抗争,向世人发出打破孤独、回归人性的呼吁。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孤独是一颗值得被人们理解的心灵,想要寻求理解,却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
这种悲剧在《百年孤独》中从始至终贯穿的孤独遥相呼应。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个体在遭到孤独蚕食的同时,一边在坚强意志的指引下不懈的追求,一边在追求中被提前设定好的命运陷阱无情地毁灭。
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力量在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身上相互较量,最终都给以警醒,这就是这出悲剧带来的美感。而这种美感,是作者以个体为参照,对生命进行礼赞,对抗争进行鼓舞,从而展现出一种生命力。
荣格这样说,“爱是人类全部生命的基础和本质;如果说人在世界上感到自己是脱离了存在的自我封闭的一个片断,应当依靠其他的生命才能确立自己,那么,在包容整个世界的统一中找到了自己的真正本质的人,就意识到,没有爱就没有生命,他愈是克制自己的封闭性,愈是在他人中确立自己,他就愈能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真正本质。人的个性从外部看似乎是自我封闭的,与他人分离的,而从内部看,在自己的内心深层,则是与他人相通的,是与他人在原初的统一中融为一体的。”因为爱的存在,人和人才能够心手相连,因为爱的存在,人和人才能真正的团结起来打破孤独的封锁。
从宏观角度而言,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在用一种历史的孤寂来暗示一种积极向上的凝聚力,正如他本人所说“孤独是爱情与同情的附加记号,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团结就意味着沟通与交流,意味着理解与信任,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与悲悯,意味着包容一切的大爱。
就这样,孤独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意义,以爱之名,照亮了拉丁美洲的光辉道路。
“《百年孤独》所表现的是发自现代人心智结构的全新的拉美民族精神,它所凝结的又是全人类的心理情感。它属于拉美人民,也属于全人类!”
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拉丁美洲的孤独》中所说:“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我们的回答却是生活。无论是洪水还是瘟疫,无论是饥饿还是社会政治的动荡,甚至多少世纪以来永无体止的战争,都没有减弱生命压过死亡的顽强势头”,我们透过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加西亚·马尔克斯渴望建立一个乌托邦的美好愿望还有愿望得以实现的希望。
因此,透过对百年家族的百年孤独,我们看到的是属于拉美人民的美好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