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爱是宇宙间第一能量
《111|用一个人的梦想,点燃一群人的理想》刘润
常有人问,“企业一定要有愿景、使命、价值观吗?”,这就和“人一定要有梦想吗”,是同一个问题。
愿景就是梦想;使命就是职业;价值观就是道德。
如果把“赚钱”当梦想,那么每个员工都会仅仅思考如何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偷懒,腐败,可能防不胜防。所以,作为CEO,一定要想清楚,到底什么才是这家企业的梦想。把梦想当成目标,赚钱当成结果,这家企业,才可能是万众一心、富有战斗力的伟大企业。
企业也是一样。很多企业思考的问题,自始至终都是“怎样赚钱”,却很少思考“为什么赚钱”。
第一,愿景。
愿景,英文叫Vision,就是一幅描绘了美好未来的图景。作为CEO,你要想想,因为你的存在,10年、2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画面感越强,越能激发憧憬。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比如什么是小康社会?就是:土豆炖牛肉。比如微软的愿景: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
当然,改变世界,是高级愿景。有不少公司的愿景,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成就自己。比如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领跑者;联想集团: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麦当劳:控制全球食品服务业。
不管是改变世界,还是成就自己,只要是真的心向往之,能点燃激情,就不要怕愿景太大。万一实现了呢。
第二,使命。
使命,英文叫Mission,就是我的企业为什么而存在,到底在做什么,在实现改变世界的愿景的路上,扮演什么角色。
微软的使命是“通过软件,释放企业和个人的全部潜能”,通用电气的使命是“让天下亮起来”,迪士尼的使命是“让世界快乐起来”。
中国有句古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一旦有了明确的“干什么”,以及因此“不干什么”的使命后,招聘的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建立的组织也是完全不一样。
如果没有使命和愿景,也就是没有诗和远方,员工就是为薪水和老板打工,CEO会非常辛苦,天天哀叹“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决战葛底斯堡》扉页题词里有这么一段话:我讨厌“使命”之类的说法。如果非得在背叛国家和背叛朋友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希望自己有勇气选择背叛国家。——E.M.福斯特
当时看到这句话感觉很酷,就记下来了,但一直没想明白是何意思。现在想到了一个解释:“使命”与“愿景”、“价值观”在一起时才有意义,如果抛开“愿景”、“价值观”单独强调“使命”,就有愚民政策的嫌疑了:不给你解释为什么,只是武断的规定你必须干什么。现实世界经常出现单独强调某种“使命”的情形,E.M.福斯特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
第三,价值观。
价值观,英文叫Value,如果说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律,价值观,就是企业的道德。
一个企业,明文在规章制度里规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永远是有限的。当员工面临复杂的商业环境,想不起来规章制度,或者就算想起来也找不到对应的规定时,价值观,也就是企业的道德标准,就成为一个基础依据。
比如IBM的价值观是: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阿里的价值观是:客户第一,拥抱变化,团队合作,诚信,激情,敬业。
我斗胆分享一下我的公司,润米咨询的价值观,那就是:激情,承诺,思考,行动。没有承诺的激情,是冲动;没有激情的承诺,是责任;没有行动的思考,是空想;没有思考的行动,是蛮干。我自己,我招聘员工,都必须认同、符合这个价值观。
每件事物对于自己都有不同的价值。 这些价值在你心中的重要程度排序,就是你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我们判断对错和做选择的内在标准。价值观如指纹,每个人都不完全相同。
——古典《价值观:除了缺钱你还缺啥?》
所谓价值观,最通俗、最有效的定义无非是:
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知道什么是好的,那么就知道什么是差的;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也会知道什么是更差的;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就会知道什么是最差的,是吧?
我们平时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很少是在好跟差之间选择。
如果一个选择什么都好,另一个选择什么都差,那其实并不存在任何选择,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应该怎么抉择。
我们通常碰到的情况都是,一个选项有好处也有坏处,另一些选项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不是在好跟差之间选择,而是在好跟更好之间选择。这就需要你平时锻炼出甄别“更好”,甚至“最好”的能力。
只有平时不断问自己相关的问题,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拿出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帮助自己尽快得到最好的结论。
选择决定命运,决定选择的是价值观;于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养成过程中,最应该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个:以偏概全。
——李笑来《什么决定你的名运》
价值观类似与中庸之“不动的心”,无为之“天道”,是你作选择判断的基本依据。没有清晰的价值观,面对人生无处不在的选择题、判断题你会时不时迷茫、困惑、进退无据,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题,成了一个漂泊的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你的选择、判断就会出现偏差、错误,从而怀疑人生。
中庸之“不动的心”,无为之“天道”,实质上是想找到人生终极的价值观,可以解答人生所有的选择题、判断题。
小结:为什么要有愿景、使命、价值观?
三个原因:能够网聚志同道合的战友;让大家被梦想而不仅仅是金钱激励;为无数的大决策、小选择,提供判断的方向和原则。
有个疑问,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愿景、使命、价值观,孰前孰错后?
《最成功的人,是最善于独立思考的人》雾满拦江
(01)
最成功的人,是最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独立思考这个词儿,已经用烂了。但考虑到人类群居社会属性,我们的思考,无时不刻的受着各种因素的干扰。哪怕是再有智慧的人,也不敢说自己的思考,到底有多少独立性的价值。
——但我们知道,如果做不到独立思考,就会降低思维质量,让我们生活在极度的郁闷与巨大的压力之下。
不要郁闷,要快乐。
不要压力,要轻松自如的应对生活。
必须要掌握独立思考的基本技能。
(02)
要学会独立思考,第一步,得弄清楚是哪些因素,妨碍了我们的思考。
——第一个,无所不在的人际控制。总有些人,希图以控制你的方式,扩大他的生存空间。
——第二个,社会环境的自然控制。人是社会的人,受着周边环境的自然影响。觉今是而昨非,就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现自己此前的愚蠢。
——第三个,日常习惯的控制。固有的习惯,构成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恰恰是这种日久成习,让我们智商萎缩。
——第四个,自然情绪控制。人是真性情的人,有着自然而然的喜怒哀乐,好恶观感。但过于情绪化,就会降低理性,让我们沦为情绪的奴隶。
——第五个,固有观念控制。随着人的成长,经验构成日常观念,固化我们的大脑,这种固化度越高,越是让我们思维僵化。
——第六个,个性控制。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越容易适应环境。但这种适应,又对我们个性化造成冲击,所以人类天然有着对抗社会化的本能。
——第七个,大脑固有的缺陷控制。许多道理,我们都明白,但大脑不是如你所期望的那样工作,它始终遵循固有的模式。
意识到妨碍我们独立思考的这几个障碍,经常性的扫描检索,久而久之,就会推进自己的思维递进,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03)
先来看人际控制。
冯仑曾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你开车不小心违章了,按理说该罚款50元。但现场的交警,是你的好友,当即大手一挥:自家兄弟,有我在,走你。
哗,你心花怒放,到底是自家兄弟,一下省出50元钱,有面子!
——但这面子,是需要埋单付账的。
过不多久,交警哥们儿找你:哎,大哥,你弟妹在家闲着呢,没工作,能不能安排在你们公司?
……那就安排吧,不过每月多支付一千来块。
交警兄弟的妻子,安排进了公司。但没过两个月,交警电话打过来了:哎,我说哥们儿,你公司是咋回事?咋管理那么混乱呢?你弟妹在你公司,天天被人欺负啊,她不就是学历低点吗?学历低也是人,也有人权!
……你看这个……你没办法了,只好电话里好言好语商量:你看兄弟,咱们这么着行不?弟妹她就不用来公司了,但工资我给她照开,一年我给她发两万四!
冯仑说:你看看,不过50块钱的事儿,让你给弄的,每年开出两万四的大窟隆,人家还不愿意。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人际控制!
(04)
有些人,就是通过人际交往,控制别人。无非不过是我帮了你,你在情面上也得帮我。但他帮你是举手之劳,甚至是慷公家之慨,可你帮他,却会陷入到事务黑洞中,往往还满足不了对方的预期。
人际控制,无处不在。如果你太爱面子,太想讨取别人的欢心,太渴望别人的认可,太担心被别人鄙视,太犹柔寡断,逢事不敢拒绝,总之就是自我太脆弱,总难免沦为人际控制的猎物。
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淡化你的焦虑感、恐惧感和负罪感。其次要接受成年人的商业法则,不轻易麻烦别人,也拒绝任何人的随意要求。你在这世上的一切行为和能力,都是有价值的,别人也如此。永远要尊重别人的价值,同时也尊重自己的。当这种商业法则构成你的处世原则,就不再会遭遇人际控制。
(05)
人际控制易于打破,但环境控制就比较难。
网上有个视频,一群人在诊所门外,等候就诊。这时候来了位女士。她很惊奇的发现,诊室门外有盏铃,规律性的发出嘟嘟之声。每次铃声响起,所有候诊的人,全都起立,微微躬腰——实际上这些候诊人群,全都是托,是实验者安排来,迷惑唯一的实验女士的。
起初,女士还不肯从众,独自坐着。但铃声越来越急促,周边的人规律性起立,越来越紧张,越来越严肃。终于,女士顶不住了,也随之起立,躬腰。
就这样,诱导实验者的人员一个个退场,而新的患者不断来到。
很快,诊室门外,全都是真正的患者。所有的患者,都随着女士的动作,听到铃声就起立,躬身。
——这个就叫从众效应,又称羊群效应。
从小,我们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师长要求我们必须从众,一起进教室上课,一起到操场上做操。特立独行者,必遭严惩。久而久之,我们已经习惯于跟随别人——但正如我们所知,成就事业者,恰是那些拒绝盲从,跳出羊群效应的人。
如何跳出羊群效应?无非不过是厘清真正的社会规则,与臆想之区别。真正的规则,无非不过是个人权利的边界——有意思的是,从众效应最强的人,恰是最不尊重他人权利的人。他们会以为权力无远弗界,而个人的权利不算什么。但事实上,只要你意识到权力只在固有范围内行使,脑子就会明晰起来。
(06)
第三个是突破固有习惯的控制。比如说我们习惯于省钱,宁不惜住距离公司极远的地方,每日无休止的奔波,累成狗一样,精疲又力尽。看似省钱,却因为让自己过度疲劳,再也没余力学习进步,反而失去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每个月向自己最顽固的习惯,发起挑战。去没去过的地方,看没看过的风景。读本从未想象过自己会读的书,结识意想不到的人。习惯不过是固有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变了,习惯自然而然改变。
我们常常会被一些莫名的快感和痛感所绑架。当这个朋友在香港的大街上烈日之下,带着几十万的奢侈品,在街上走舍不得买一瓶水的时候,是因为他被一种痛感和快感所绑架。
以他对水的价格的习惯性认知来看,花十几块钱买一瓶水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他拒绝买水。与此同时他还被一种快感所绑架,就是当他想到在酒店里可以喝免费的水的时候,那会是一种快感。所以在快感和痛感的双重绑架之下,他做出了这么一个可以预见的非理性行为。
——《有钱人也会“舍不得”》吴伯凡
(07)
第四个,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什么,力图摆脱情绪控制。
蔡康永曾为那些失陷于强烈情绪的人,写过一段话:
学校烂,上课闷,你就从此拒绝学习和阅读,以示抗议吗?杀错方向啦。他们教学失败,那是他们搞砸他们的工作。你拒绝学习和阅读,你是在搞砸你的人生啊。这不是抗议,是自残,你抗议的对象无感,而你自己尝苦果。就像你连续吃到三家烂餐厅,难道你就从此绝食,以示抗议吗?
道理我都懂,臣妾做不到,这该咋个办涅?
好办,牢记一条准则:表达你的情绪,而不是情绪的表达——比如说,你可以告诉对方:你的做法让我很不爽,知道不?而不是大吼大叫:你想干啥?再敢这样信不信我抽你……一定要记住,让对方知道你的情绪,而不是以极度的情绪化,激起对方的对抗。
(08)
第五个,突破固有观念控制。
比如说,你坚信为富者不仁,突然听人说:知道不,大富豪扎克伯格,有够无耻,他买了片地,竟然到法院起诉,要驱逐土地上的原住民。
你一听这个,顿时就炸了。你看看,早知道扎克伯格不是好东西,他口口声声欢迎难民入境,却要把穷人从家里赶出去,真是虚伪透顶!
听了与自己观念相符的消息,就立即接受。
——但这个消息是假的。
也不能说假,实际情况是,扎克伯格真的起诉了,这事儿不假。但实际上,那座地盘上只有一个居民,而且扎克伯格是和这唯一的邻居,联名起诉。
那他们起诉哪个?
扎克伯格和邻居的联名起诉,只是个手段。目的是把他购买的土地上有可能存在产权争议的事主儿,给找出来。因为土地产权极为复杂,有些人把地卖给你,声称自己拥有所有产权,但实际上,他远在天涯海角的七大姑八大姨,或许都有部分产权。如果不找到这些人,说不定以后会有麻烦。
可你如果想找到这些人,根本又不可能,你怎么知道哪些人,他们在哪个国家?拥有你购买的土地几成产权?
找又不找不到,不找又不行,所以美国通行以起诉的方式,让法院帮自己找。如果找到了人,那大家赶紧坐下来商量,看看这事儿到底该咋办。
——你相信什么,或是不相信什么,只是固有的观念而已。
而你的观念,不过是昔年成长时的积习,与现实世界,是有很大距离的。
(09)
要突破旧观念控制,就要保持怀疑精神。
一旦坚信不疑之时,多半可能错了。
(10)
第六个,要突破自我的个性控制。
人的成长,是一边接受社会观念,一边与之对抗的过程。最完美的人生,莫过于历尽沧桑,却仍然保持着心灵的童真。但有时候,人生成长不是这么理想,往往是吃尽千般苦头,仍不改昔年的蠢萌。
对于心的境界,我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丰富的单纯。这大致上属于一种极其健康生长的情况:一方面,始终保持儿童般的天性,所以单纯;另一方面,天性中蕴涵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丰富。我所知道的一切精神上的伟人,他们的心灵世界无不具有这个特征,其核心始终是单纯的,却又能够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
与此相反的境界是贫乏的复杂。这是那些平庸的心灵,它们被各种人际关系和利害计算占据着,所以复杂,可是完全缺乏精神的内涵,所以又是一种贫乏的复杂。
——《一个人心灵的最高境界》周国平
要走过这个关口,就必须认知人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不要再假定每个人都和我们一样,他们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难处。当你的思考能够容纳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一关就算过了。
(11)
最后一步,是对抗大脑的缺陷。
大脑有它固化的神经运行模式,我们见贤思齐,但大脑难改初衷。我们发誓要让自己获得智慧,获得自由,但大脑的运行,仍然是在几个固有的沟回中,兜来绕去。所以许多人,发了半天的誓,大脑根本不配合。
……听起来,这一关好好难。
但实际上,这一关是最容易的。只要记住大脑运行时的三个死循环,差不多就可以了:
第一个死循环:大脑对我们固有的一切,迷恋到不能自拨的程度。
第二个死循环:大脑不太留意我们得到了什么,但却绕着我们失去的循环不休。
第三个死循环:大脑以自己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一切以自己为中心。
前两项有心理学试验结果的依据,第三项不知道有没有。
——纵然是再有智慧的人,每天也是在这三个陷阱里兜来绕去。但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在沟里,会微笑面对自己的错误。而疏离于智慧的人,却难以意识到自己错了。
(12)
重复前面的内容,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大致要通过七道关卡:
第一是突破人际控制,第二是突破环境控制。第三是突破习惯控制,第四是突破情绪控制。第五是突破观念控制,第六是突破个性控制,最后是与大脑天然的不足做长久性的对抗。
到此我们可以明白了,所谓独立思考,并非是一个固化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行进的过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哪怕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哪天一个不留神,也会陷入到人际控制或是情绪控制的泥坑里,做出不是那么独立的思考。
要达到何种状态,才能够得窥独立思考的境界?
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
能够确定的是,你在这方面考虑得时间越久,浸淫得越深,大脑就会越来越明晰,思维就会越来越敏捷。你的人生事业,就会越来越容易。相反,则相反。
《爱是宇宙间第一能量》六六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标题党起名为“爱因斯坦写给女儿的信”,信里说,研究这么久物理,依旧没有弄清宇宙运行的奥秘,生命即将终了,发现宇宙中最大的能量是爱。所以,爱别人爱自己,付出爱,得到爱。
标准心灵鸡汤吧?我都没看到底。
我刚离婚的时候,内心充满凄惶和怨恨,那个男人毁了我前23年的记忆,我以后连相簿都不能翻了!
不知有多少女人像我这样亲手摘下墙上结婚照的相框,个中滋味只有那双手知道,我一直想扔掉,但碍于名人,怕被好事者捡去作文章。
我妈对我前夫恨之入骨,发誓绝不让他踏进门看儿子,否则打断他的腿!
所以前夫在离完婚后两个月第一次来看儿子,我爹提前好几天给我妈做思想工作,主要内容是,别吓着偶得,要给孩子一个成熟的成人世界。
我妈没给前夫好脸看,但能做到躲在屋子里不照面。
我很快有了秀才。
秀才是上天派来拯救我的真神,他也是这样评价我。两个离婚的人彼此体恤地相互搀扶度过难关。都没经过正常家庭磨合,我俩到今天都相看两不厌,极少吵架。每次要爆发的关头,非他即我,非我即他,总会适时收口不难堪。
这是一段成熟的成人关系。
我以前特别忌讳听到前夫的消息,不听不看不传。周围人也小心翼翼绕着话题。偶尔听说他又成家了又有孩子了。他数次要求带儿子回去过夜,被我拒绝。我总觉得万一他家失火,一定没人救我的儿子。我就一个独子,绝对不能冒险。
还记得第一次爷爷奶奶要求接偶得去玩,我说不出拒绝的话,但也不情愿。奶奶跟我交接的时候,我都记得她的表情,两眼望天不看我一眼。奶奶是嫉恨我的,因为我坚决要离,不惜代价,没有听老人言:“再熬几年等他老了就归家了。”何况我又很快有了秀才,谁都看出我这是把回头路堵死了。
爷爷倒是一如既往待我,喜欢还是喜欢。
日子久了,很多仇怨,因为自己过得好,就淡忘了。我们还曾经坐一起吃饭。某次偶得爹来接偶得,带着他的小儿子,“叫大妈妈!”我哭笑不得,这是什么称呼?
我爹妈也原谅了那个深刻伤害女儿的男人。因为女儿越过越好。我收入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学位越读越多,我没有因为一次婚姻的失败,让父母经受接二连三的打击。他们从担心到放心。
我在外地读书,秀才陪读,有啥事,前夫还去我爹妈家帮忙,有时周末我不回,儿子的各种兴趣课,他爹也会接送,大家承担,带娃不累。
秀才经常调侃我,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只有一个男人是不够的。
去年开春,偶得爷爷遭遇一场车祸,卧床数月不起。偶得一放假,我带着他去看爷爷,还把偶得压岁钱带去,给爷爷买营养品。
初见爷爷,眼泪水都要掉下来,以前那样健康灵敏的爷爷,躺在床上瘦瘦小小,手脚冰冷。遂请我师父去诊病,我配了药寄去。
奶奶再见我,也笑盈盈的,如初见那样,给我准备了早餐,我爱吃的豆浆肉包。
这个月,偶得爹工作调动去了异国他乡,爷爷奶奶身边没人了。
我犹豫了许久,欲言又止。
秀才剔透懂我,说,你有话便说。
我说,我想把偶得爷爷奶奶接到家里来陪偶得。他们身边有亲孙子,家里有保姆,日子会好过很多。我们去外地读书也放心。你要不同意,我就不提了。
秀才立刻点头:“这是最好的安排!但你要做好你妈的思想工作。”
我征询妈的意见,谁知妈妈高高兴兴就点头:“这样是对偶得最好的教育,让他知道善良美好,不仅仅是课本的宣传。”
现在,皆大欢喜。
我的师父问我,你为什么这样做?
我笑说,师父啊!你知道吗?我刚离婚的时候,有一天偶得爹情感挫折,跟我说莫名其妙的话,说万一他不在了,我要照顾他爹妈。我当时悲从中来,凭什么呀!关我毛事啊!跟秀才说,希望他早早结婚,这样我就免责了。我闺蜜,认识我很久,嘲笑我说,不会的,有事就得找你,因为你就是个负责任的人!
今年我43了,又大了几岁,不再害怕承担,所有应该的不应该的,有缘走到我面前,我都欣喜接纳。我并没有因为付出而失去什么,却得到很多朋友,很多快乐和内心的力量。我越来越自由了,发自灵魂的。
忽然间想起那篇心灵鸡汤,也许真是爱因斯坦说的,爱是宇宙间第一能量,拥有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阅读笔记:爱是宇宙间第一能量爱是宇宙间第一能量,我觉得这是价值观问题,正如南怀瑾师傅的师傅,最后不但做到视众生为子女,更做到视子女为众生,是一种博爱、大爱;六六最后也从离婚的怨恨中走了出来,生发出人与人之间纯粹朴实的爱。
古典在《价值观地图,帮你科学地改命》中提到:人的价值观地图变化趋势是从“开放”沿着“卓越,独立自主“或“博爱仁慈”,最终走向“稳定安全”。
价值观地图发明人施瓦茨自己也想不明白的一件事——他发现 仁慈、博爱、自主在社会顶层持续出现,而权力、传统、精彩刺激持续出现在底层 ——他自问自答:“这是否暗示着人类的本性和组织的特性也在塑造人类价值观?”
六六的价值观在走向“仁慈博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