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卦的文字解读,《读易,析辞,察养生之理》之中已经有所介绍,我们已经知道颐卦讲养生,讲饮食有度,本文不再重复文字解读,重点引导读者用“象”来解“颐”。
颐卦的卦爻辞是一首古歌,上文中已经做过完整译读。我相信“虎视眈眈”一词还是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形象。反复体会古歌中的情景,古人其实很实在、很讲理、一点都不虚伪。你看那肚饱溜圆还要使劲往里面塞的家伙,就是大凶,而饥肠辘辘的猛虎,狼吞虎咽之时就是大吉,为什么?一个是吃饱了撑的,一个是真实的需要。养生是什么?做应该做的,但不做过分的。这不就是中庸之道,大学之道吗?还有比修身更好的养生之道吗?
“颐”的卦画,就是一张大嘴。古人用这个卦画就是提醒我们: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自食其果,自取其咎。曾子曾讲:“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最初的意思不也正是来自这张嘴吗?
卦名为“颐”,甲骨文中就有颐字,本义为下巴、下颌,后亦指面颊、腮部。进而形容咀嚼、吞咽,引申为保养、修养之意。所以卦名和卦画完全一致。
《彖》曰:“颐,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古人看到“颐”卦的时候,很自然就从嘴的形象联系到修养身心的人情事理之中。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山雷颐,山下有雷,响声传不出去,下动而上止。这也是在形容嘴的开合。所以看“颐”的卦象,山下有雷就是嘴在咀嚼吞咽之象。
“颐”卦,六二得中、得正。但爻辞却说“正凶”;六五,得中,非正,爻辞却说吉。由此可知,“中正”是象,而不是教条。作为游戏规则而言,这是一条假规则;但作为“象”后面的潜台词而言,这的确是作者想表达的真含义。
少男在上,长男在下。我想起《郑伯克段于鄢》,兄弟俩,谁都别太过分了。大家以礼相待,是兄弟,其乐融融;逾礼犯义,做的太过分了,就是兄弟相残。
“颐”和“大过”互为错卦,相反相成。会养生就是做人做事不过分,不会养生就是做得太过分了。 “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的确不喜欢过分者。”(古兰经7.31)
【说明】
1、已经介绍了26个卦象,相信读者也已经对如何理解卦象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诗画象数卦爻位,错综复杂之消息”是我总结的读易十四字诀,也就是我学习《易》的门径。大家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我会更具体的介绍学习卦象的方法、经验。
2、《彖》、《象》是《易传》里面的两篇独立的文章,自古传为孔子留给后世学易的钥匙。今日研究,这两篇文章未必是孔子所作,但创作年代的确发端于春秋,成型于战国,最后定稿于西汉,其中保留了先秦知识分子对易学的真知灼见,其核心思想已经成为华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简单一点说,《彖》、《象》是两篇先人学易的笔记心得,先人借助卦象、卦名的解读,阐述修齐治平的圣人之学。
3、“节”卦卦象解读中已经介绍了“中”、“正”的观念。爻位,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象,但这种象的核心思想就是“中正”则吉,这也同样是“圣人立象以尽意”。不要将爻位的“象”神秘化,而是体会这种象的真意:“中正”即是“德行”。孔子讲:“君子德行焉求福,仁义焉求吉。”,我们做事但求“中正”,吉福自在其中。
4、错卦:本卦每一爻都阴阳互换,得到的新卦就是本卦的错卦。
5、前文已经通过24个卦象介绍了“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道理,接下来将通过“颐”、“大过”、“随”、“蛊”、“震”、“艮”、“巽”、“兑”、“离”、“坎”、“否”、“泰”12个卦介绍养生修身的种种细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