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商君书》有感(更法)

作者: 沉醉的文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09:44 被阅读17次

    引言:在战国中期,自西周以来礼乐制度,己经不足以维护当时的国家秩序,国家之间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小国已经纷纷被大国吞并,整个社会奉行的是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此时位居西北一隅的秦国,由于地处偏僻和文化落后,常常被山东六国视为夷狄,甚至在诸侯会盟的时候,也从不邀请秦国参加。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登上了政治舞台,他立志要富国强兵,一改秦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并在上位伊始便发布招贤令,许以裂土封疆的优厚待遇,著名的商鞅就在这时候来到了秦国。

    关键词:平画天下

    秦孝召集商鞅、甘龙和杜挚等元老重臣开御前会议,商议如何才能富国强兵的国家大计。

    点评:秦国在商殃到来之前,在政治上应该还算得上是相当民主的,同时也说明世袭贵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以下是秦孝公与商鞅和甘龙等人的对话。

    关键词: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人议我。

    点评:孝公开明宗义,表明了自己变法的决心,但又怕变革会引起包括贵族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抵触,因为商鞅的变法首先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用官僚制度取代原来的封建领主制度,这是一种剧烈的国家转型,会伤害到很多既得利益者,因而孝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关键词: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点评:这是商鞅的第一个回答,他认为一个人行动就不能迟疑不定,做事就不该犹豫不决,否则将一事无成。高明的人做事,一定会遭到他人的非议,这就叫曲高和寡。

    关键词: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以乐成。

    点评:这是商鞅为孝公提供的第二条依据,他认为国家大计不必与民众讨论,只让他们享受政策带来的成果就可以了,这反映了法家思想中独断专行的一面,事实上他的真实意图是要将甘龙等人也排除在外,剥夺他们的参政议政权。事实上,在商鞅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也确实表现出了刻薄、冷酷、专断和残忍的一面。

    关键词: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点评:成就功者就不必与众人商量,这又是一句独断专行的话,其中还含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意思。事实上后来的商鞅也确实说一不二,甚至不允许任何人议论他的新法,曾经将数百名私议新法者斩于渭河岸边。

    关键词: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

    点评:因任百姓爱好和风俗去引导他们,就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甘龙反驳商鞅的话,可见这位甘龙确实深得老庄三味,因民而教就是顺万民于自然,不劳而功成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拘礼者不足以言事,制法者不足于论变。

    点评:这是商鞅反驳甘龙的话,拘礼者是被规矩约束的愚人,而智者是制定规矩的人。制法者是做事墨守陈规的人,聪明人怎么可以与他讨论变法呢?咄咄逼人的回答,硬生生将甘兄赶出了辨论场。

    关键词:利不百不易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点评:这是杜挚反驳商鞅的话,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去变革国家制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去更换器具。这是一个典型的保守主义者,他以功利的目的来考量变革,其实是想保住自己的即得利益。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同样是抬出古人和古礼来阻碍变革,这位杜兄的见识和胸怀远逊于甘兄。

    关键词: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夏商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点评:这是商鞅反驳杜挚的话,商汤和周武王都不是因为取法于古代,才得以成王的。夏桀和商纣也不是因为更改古礼而灭亡的。可谓切重要害,料想这位杜兄也就无话可说了。

    关键词: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

    点评:这是秦孝公作出的总结性发言,他认为甘龙和杜挚就像是从穷街陋巷里走出来的人一样见少识寡,就像是那些学识浅簿的人一样好辩。孝公还把他们比作是愚者和狂夫,对国家的发展丝毫没有前赡性和预见性。因此,孝公决定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感悟:任何时代的变革都像是对国家做的一场伤筋动骨的手术,稍有不慎就会使国家死在手术台上。事实上每一次变革和转型都是国家在面临严重危机下进行的,也都会面临即得利益者和保守势力的反对。最重要的是这种变革是否对国家和民众有利。是横量是否变革的唯一依据。比如,商鞅的变法从短期来看对国家虽然有利,但民众却被变成战争机器,从长期来看,秦灭六国之首功应记在这次变法身上,但仅仅十四年后的秦朝灭亡之过也应该记在这次变法身上,用医学的观点来说,就是手术虽然很成功,但术后多年又发生排异发应。因为商鞅的变法自始至终没有考虑过民众的利益,他们只是为国家种地和打仗的奴隶,这样的变革只是为少数服务的,可以说大秦王朝的兴亡都是这次变法的结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商君书》有感(更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iy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