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文本都像硬币一样,具有一体两面,所谓一体指文本本身。而两面,一面指向文本形式,也就是语言文字。一面指向文本要抒发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文本要走上一个来回——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内容理解的过程。但是不能在这里停留,要再从思想感情回到文字形式,这是语用学习为取向。
以《再见了,亲人》为例。课后题“亲人有哪些?从哪里感受到他们是情人?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词语和句子。”这三个问题都是指向于思想感情,也就是文本内容的理解。
走到这里,语文教学只走了一半。还要关注语言形式。
首先关注三个市事例,在表达结构上的完全一致。而且为什么不多写几个事例?从而思考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在分析三个人物的代表性。无论是人物还是结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的。这才叫典型。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感受,有所积累。这样的语文课,语文的味道才会浓。
其次,关注人称。在人称上采用“我和你“这样的表述。这样的表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显得比较近,只有当和自己亲切的人相处,才会用“你“。
最后,但是无论志愿军说什么,朝鲜情人都没有回应。为什么在文本当中不出现对方的回应?因为这是一种语用的规律——是一种留白,一种节奏。
基于语用学习的语文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表达,所以它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他的目标主要指向书面语表达方面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态度。所以他会更多的聚焦于文本当中精彩的句式,表达典型的段式结构。特别的谋篇布局新颖的表述手段。一堂课的语用点儿大概也就两三个,所以一般会用板块呈现。
但是基于与课文内容理解的语文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理解文本的内涵,它的重点放在文本语义的阐释上。所以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梗概,让他们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等等。在课堂教学当中会以感悟点作为支架,一个个穿起来呈线性结构。
但是并不是说语文内容的理解和语用学习是对立的。我们要基于语用学习的阅读教学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以前我们的阅读更多的是指向思想,指向内容,指向情感,指向意愿。那么现在基于语用的阅读则不仅仅关注这些,还要关注作者通过怎样的语言文字把它们表达和表现出来的。
也就是无论哪一篇文章,我们都是要走上这么一个来回——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回到文字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