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儒道(Ⅱ)

作者: 穆翕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15:22 被阅读29次

      上期说了儒道互补,这期我想谈谈两家的人生观(仅限于学术上)。首先,两家的人生观都是基于“人”来说的,两家对道德造诣最高的人的评价都是差不多的,例如儒家的君子以及到家的圣人。但因为两家在人生观上的不同也造就了在我们后人眼中,两家学说的不同。

孔子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我就先对我所理解的儒道人生观做一个基本诠释吧。儒家所提倡的即是“入世”思想,即社会化的和谐社会理念,所以儒家认为人最后的形态是“文明”人。即完全社会化的人,这样的人是为了维系统治秩序以及社会生产而存在的。其起源我不用多说了吧,孔子他本人是落魄贵族出身。高中课本上,讲得很清楚了,他的思想带有维护旧统治秩序的成分。而道家的人生观念,我想大家都很明白,因为一提起道家,大家肯定能想起无为、逍遥、齐物这些历代学者给它贴上的标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文章一开始的时候,提到的,其人生观造就了我们眼中他们学说的不同。只是我们眼中的学说,所以,我们拒绝标签,我结合原文来谈下在我们眼中颇为玄幻的道家人生观吧。

老子推演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老子》所谓师法天地自然,不过是借所谓的天地自然来比喻罢了,并不是完全以其为师,这是一种简单的类比思想。毕竟老子在《道德经》之始,便提到了“道可道,非常道”,我所信奉的是:道可以践行,所行之道中有非常之妙道的这种解释。可以理解成道是一种玄而又玄的存在,甚至圣人都可能说不清道不明,并用类比的方法讲给你听。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司马迁著

      古代著名的《老子》注释家王弼说过,《老子》这本书一言以蔽之,就是四个字“崇本息末”。

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

《老子微旨例略》王弼撰

      也就是说在道家眼中,把追求人生意义看做种一棵树的话,要追求“本”去舍弃“末”,去追求人生大义,不留恋于枝枝叶叶,这就是道家的人生观。然而,要达到这种人生大义,要做什么呢?简单地来说就是顺天道,法自然,断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12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道德经》第22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德经》第47章

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 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经》第51章

      用大家都认同的方法来说的话,老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做个“自然人”,一个逍遥的人。那好,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对儒道两家主流人生观(其实我不认同道家主流人生观)的可行性,进行横向对比。

      我已经在上一篇文章上,对于当今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简单来说,人作为一种不断在进化的物种,其生物特征在数千年来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人类社会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在这几千年来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杰作。正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出现,丰富了原有的协作方式,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自人类出现起,懂得分工协作的人类,才可以在史前社会繁衍下来;到了古代,社会越稳定的文明,便可以持续地更久。可以说人与社会已经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了,人在社会里可以得到需要的物质享受,社会也需要人才能进行有机地运转。所以,由此可以得出,主流道家人生观也就是成为“自然人”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人基本不可能满足他所需要地基本物质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一个人成为“文明人”,也就是充分社会化可不可以实现呢?令人震惊的是人类固有一些不良品质和不健康的心理需要,如旁观心理、过客心理、官位心理、例外心理、奴性心理、自私心理等,这些劣根性是人类之所以犯罪的根源所在。也正是这些劣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可以是大方的,人人也都是自私的,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一点,你可以为他人奉献一些东西。但是,在内心你总为自己留有一块自留地。一片除了你无人可以触及的小天地。你会说这是一种隐私,我也认同这种观念,但在这片天地里,你会恣意妄为地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不敢想的事情,例如对别人的不满,以及对别人刻薄的评价。无论你是个多么和善的人(至少你的脸上总是这样),但是,生活就像个恶臭的垃圾站,你无论离得多远,也会闻到那股气味,你会从心底产生一种愤怒;更有甚者,就此成为了垃圾人。唯物论上总是说物质决定意识,有的人总是告诉我,随着物质的发展,人的意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我看来,改变的是那些浮于表面的意识,而不是你真正刻在骨子里的东西。骨子里的劣根性似乎永远无法避免……


      所以,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人生观总是维持在一个中间的水平。有些读者读到这里会问那些隐居的隐士难道不是达到了道家的人生观吗?

竹林七贤(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问题其实更好理解,他们身上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世俗的特征。比如五柳先生陶渊明,躬耕于乡间岂不是快活,但他也有家庭,拥有着世俗的感情,也享受着稚子候门的生活,这只能算远离了社会生活。再比如竹林七贤,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岂不是出世,但后来哪一个不为世事所困?惨遭陷害的嵇康,死于景元四年的阮籍,老死于家中的酒侯刘伶,世事之戕贼可见一斑。

      这个话题的结果到这里已经十分明了了。虽然,儒道两家对的人生观,在现在看来可能不太容易实现,但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才促使了中国文化的良性发展,让中国的历代读书人,内心都终有所图,让他们的人生丰富而多彩,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谱写了一段精彩异常的旋律。


上一篇文章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a8156e4ac132

相关文章

  • 戏说儒道(Ⅹ)

    《诗》三百,一言以蔽习,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

  • 戏说儒道(Ⅲ)

    说过了老子和孔子,我今天想谈谈庄子,一谈起庄子,大家一定会想起逍遥、齐物、避世以及老子的后继者等等。他的想象...

  • 戏说儒道(Ⅱ)

    上期说了儒道互补,这期我想谈谈两家的人生观(仅限于学术上)。首先,两家的人生观都是基于“人”来说的,两家对...

  • 戏说儒道(Ⅵ)

    今天也是关于庄子的最后一期节目,我想在这期节目着重的谈一谈《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如果对前三期节目有兴趣,可...

  • 戏说儒道(Ⅴ)

    我今天就讲讲庄子的生死观吧,我主要选取了两个故事,关于庄子的系列已经做了两期,前两期链接:https://...

  • 戏说儒道

    从中国古代的文人之风,便可以发觉儒和道两学说的融合之势。但在下文我所谈的是儒家与道家学说的融合。 ...

  • 戏说儒道(Ⅳ)

    上一期谈到了庄子的思想,因为篇幅有限,今天就继续昨天的话题吧。上期链接:https://www.jians...

  • 戏说儒道(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习,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上期链接:https://www....

  • 戏说儒道(Ⅶ)

    《诗》三百,一言以蔽习,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

  • 戏说儒道(Ⅸ)

    我今日,偶然对儒道两家有了些新的感悟,特想写出来同诸位探讨。 首先,儒道两家都是中国哲学的派别,且在成立之初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戏说儒道(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ba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