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过了老子和孔子,我今天想谈谈庄子,一谈起庄子,大家一定会想起逍遥、齐物、避世以及老子的后继者等等。他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其书《庄子》也自称“缪有之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
《庄子》的创作风格: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 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 ,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 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庄子•杂篇•寓言》
总结起来就是说在书中寓言占了十分之九,重言占了十分之七,卮言更是层出不穷。如此写得原因呢,我也提到过“道”是一个特别高深的概念,需要用类比的方式阐述出来,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并且引用德高望重之人言论,是因为其言论具有权威性,容易制止争论,可以更容易地解释自己的思想。然后就用卮言来说明一些非主观性的思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庄子》这本书,看起来很怪,前言不搭后语,可谓是汪洋纵恣。
我也不大肯定我理解的准确性,毕竟这本书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种臆想与猜测,古往今来不只有多少学者给出了各色各异的答案。如果说《道德经》使用了类比手法的话,《庄子》的写作手法倒像是类比的一种进化,文中总会出现一些奇怪的人物以及故事。那我们就姑且把它当做用了类比手法吧,毕竟这些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在这些文字背后,我们足以窥视庄子一些想讲给我们的大道理。他的一些思想,在我们眼中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下面我就结合几篇文章,来谈谈他的思想吧。
濠水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外篇•秋水》
庄子和惠子都是当时的大辩论家,惠子是名家的“合同异”的代表,而且庄子也十分欣赏惠子的辩论才能 ,也将其视为自己的好朋友,有文为证。
庄子与惠子(图片来源于网络)“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杂篇•徐无鬼》
实际上,这篇文章是记载了庄子与惠子出游的一桩趣事。他们的辩论特别像我们所说的矛盾一样,而庄子与惠子的争辩,便是夸大了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否定了其矛盾的斗争性,并结合巧妙地对比论证,才留下了这一段辩论史上的佳话。至于,如何体现两者的“合同异”呢,就更加好理解了。惠子的辩论观点:惠子不知庄子知鱼之乐,所以利用同一性的原则,庄子不知鱼之乐。庄子的辩论观点则是强调了惠子与自身之间矛盾的斗争性,突出了两者的不同,并且他也有意的将自己与事物结合,惠子则不同,他是完全站在客观立场上来进行分析。再加上庄子在寓言结尾的回归正题,提出得知道理的方式便被后人认为有诡辩之嫌。毕竟,名家诸子亦有诡辩之嫌,所以,抛开所谓的诡辩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二子的辩论才能,在这其中也可以看出辩论法等诸多道家之法。两人的事迹也作为典范被千古传唱。
庄子不仕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外篇•秋水》
以上,两个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关于庄子不仕的故事,有不少人对故事的真实性有质疑,认为第一则故事本身,存在太史公为庄子的贴金行为,并质疑故事的作者可能不是庄子(指二则)。因为,在历史上,真的存在为自己贴金的行为,比如李白。但是,事实是在战国时期,就算是墨家的弟子都在各国相当吃香,更不用说像墨家的巨子和庄子这样的大家了。所以,也可能存在君主看中庄子才华,聘他为相的可能。我们抛开真实性,就算把它完全当做一个寓言故事来看。大家的通常的理解就是庄子这种行为是一种逍遥和厌恶官场的表现。在我看来,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以及浅薄的,对《庄子》稍有常识的读者,就可以知道庄子与老子对社会的看待是完全不同的。老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学说,是要告诉统治者要用“道”来治理天下。庄子与之大不相同,说是避世,倒不如说是厌世,他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孤独的,对待这世上生灵的冷眼相待的。庄子早年也仕,可以说他也曾经是有热血。因此,我们很难想象他经历了什么,使得一个有妻子孩子的男人,对世事有了如此的厌恶。他的文字说是逍遥,倒不如是用来宽慰自己,他对这个世界厌恶到了极点,这个世界已经是无药可救了,所以,他才会有那些逍遥的思想,以及不仕的情怀。研究一篇文章,讲究知人论世,单纯从字面,粗浅地理解庄子的思想,显然是错误的。(当然,我说的也不一定准确,所以,您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讨论。)
上文的只是庄子思想的一小部分,所以,未完待续……
前两篇https://www.jianshu.com/p/d2310fa7ceed
https://www.jianshu.com/p/c63f59e822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