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儒道(Ⅳ)

作者: 穆翕 | 来源:发表于2019-02-20 11:50 被阅读11次
庄子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期谈到了庄子的思想,因为篇幅有限,今天就继续昨天的话题吧。上期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3872ba2df8c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只节选了《逍遥游》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部分,这部分之中庄子主要介绍两个方面一是小大之辩,一是何为小大之辩。正如昨天所讲的《庄子》的基本叙述方式为寓言,理解文中的寓言就可以很好理解庄子的理念了。

      首先,先谈谈所谓的小大之辩吧,看似与本篇没有什么相关,但庄子写这部分的用意,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借写小大之辩去讽刺所谓的蜩、学鸠以及斥鴳,也就是像他们那样目光短浅的小人,讽刺他们不懂得真正的大义。一点就是拿来宽慰自己以及读者们,他在文中写到了像彭祖那样高寿的人,众人与他相比,只会徒增悲伤(众人之中也包括庄子他自己)。其含义就是我们与彭祖相比,我们的寿命无疑是“小”的,既然不可能像彭祖那样长寿,就不必因为自己的寿命,而悲伤。庄子对小大之辩的论述,巧妙地阐述了他对目光短浅之人的讽刺,在我看来其意味比后者更重。还有一点我会在下文提到。

      再谈一谈何为逍遥,既然此篇名为逍遥游,何为逍遥,以及如何逍遥,必定是庄子所要阐述的重中之重。逍遥游这三个字从字面上理解,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庄子在开篇就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齐谐》上记载的鹏。鹏大家都很了解,是一种传说中的巨兽。文中写得很清楚了,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会从北冥迁徙到南冥。这样一种可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所以,一定很逍遥吧。但作者,立刻否定了这种观点,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鹏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就像在小水坑里放上一个小纸船一样,小纸船可以漂起来,而放上一个杯子,杯子就会触底,漂不起来。所以,鹏可以飞是因为有足够的风可以托起它,如果要没有足够的风的话,它就不可以飞起来,这是有所待,所以,不是逍遥。因此,无所待便是庄子给逍遥的标签。

      既然,说了大的鹏可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那么小小的蜩和学鸠是不是就是逍遥了呢。庄子却讽刺了它们的目光短浅。到了这里,我想提出一点就是我认为庄子对着大小两种生物的描写,拥有更深刻的寓意。我认为庄子是将春风得意的高官比作了大鹏,他们虽然看起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是权倾朝野,但是,他们的得势取决于民心和君王,也就是所谓的风,失去或缺少了两点中一点,他们便风光不再,所以称不上逍遥。庄子也因此不愿做官。而蜩和学鸠就是下层的民众,容易偏安,满足的民众,时常会被君主所利用,变成愚民和顺民,这在庄子眼中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小的也不得逍遥,故庄子也不愿做个普普通通的下层民众。

      那接下来的内容,就更加容易理解了,既然做官和做个普通的百姓都有所待,那是不是成为像列子(列御寇,信奉黄老之学)那样,可以御风而行的人,就可以逍遥了呢?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读者们也可以十分清楚了,列子御风而行和大鹏乘风而起是没有区别的,都是有所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老子的批判继承,他竟然堂而皇之地指出道家所追求的东西,是比不上自己所信奉的逍遥的,甚至他还写死了在道教中成仙的老子,这些内容我会在下一期中也提到。

      那么说回正题,在庄子眼中在当时的世事之中,便没有逍遥之人了,我认为甚至他自己也只是走在前往逍遥的路上,看到了迈入逍遥的门,只为我们这些后人将这条路给指了出来。因此,他只能为我们留下这句话: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要做至人,神人,圣人,便要放弃自我,功名利禄,顺应自然,乘御六气的变化(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明、晦)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庄子还没有到达逍遥的原因。这也可以解释这些代名词在庄子心中拥有很高地位的原因,做到这些谈何容易,世人所做的一切只是为向此靠近而已……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您素质三连,咱们下期再见。(对于《庄子》的解读我预计要再出两期)

相关文章

  • 戏说儒道(Ⅹ)

    《诗》三百,一言以蔽习,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

  • 戏说儒道(Ⅲ)

    说过了老子和孔子,我今天想谈谈庄子,一谈起庄子,大家一定会想起逍遥、齐物、避世以及老子的后继者等等。他的想象...

  • 戏说儒道(Ⅱ)

    上期说了儒道互补,这期我想谈谈两家的人生观(仅限于学术上)。首先,两家的人生观都是基于“人”来说的,两家对...

  • 戏说儒道(Ⅵ)

    今天也是关于庄子的最后一期节目,我想在这期节目着重的谈一谈《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如果对前三期节目有兴趣,可...

  • 戏说儒道(Ⅴ)

    我今天就讲讲庄子的生死观吧,我主要选取了两个故事,关于庄子的系列已经做了两期,前两期链接:https://...

  • 戏说儒道

    从中国古代的文人之风,便可以发觉儒和道两学说的融合之势。但在下文我所谈的是儒家与道家学说的融合。 ...

  • 戏说儒道(Ⅳ)

    上一期谈到了庄子的思想,因为篇幅有限,今天就继续昨天的话题吧。上期链接:https://www.jians...

  • 戏说儒道(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习,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上期链接:https://www....

  • 戏说儒道(Ⅶ)

    《诗》三百,一言以蔽习,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

  • 戏说儒道(Ⅸ)

    我今日,偶然对儒道两家有了些新的感悟,特想写出来同诸位探讨。 首先,儒道两家都是中国哲学的派别,且在成立之初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戏说儒道(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nc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