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一言以蔽习,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06715/edf7c4b533ca3ef0.jpg)
上期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1ae073c49ef
这一期我想谈一谈一首有关于思乡的诗。
小雅•黄鸟
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这首诗谈到了流民在异乡受到欺凌,而渴望回到家乡去的感情,是一首思归故乡的诗,很有可能为宣、幽王之时的作品。我们都知道在宣、幽王在位时期,礼崩乐坏,君王宠溺爱妃,荒废朝政。周幽王本名姬宫湦,他便是历史上为了博爱妃一笑,烽火戏诸侯的荒诞周王。他作茧自缚,最终,在前771年,因为没有其他诸侯国的帮助,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这首诗也突出了当时的许多现象,统治者荒淫无度,导致流民数量激增。这首诗也描写了在西周末年礼崩乐坏、社会风气恶化的表现。《毛诗选》中提到这首诗是“刺宣王”,是用来讽刺周王的荒淫无度的,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是认同朱熹的看法,将其认为是流亡异地的流民不得其所,做此诗。
但在我眼中,这首诗还是“刺宣王”的色彩更重一些,具体是为什么?请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这首诗之中,运用的是《诗经》最常见的“赋比兴”手法。文中写到了一个意象便是黄鸟,我不知道大家对黄鸟和硕鼠这样的动物有什么看法。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只能感受到诗人从心底的一种绝望。这首诗和《魏风•硕鼠》特别像,很像是上下集的关系。诗人的家乡硕鼠成患,等到他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异地,想要去寻找一片适合继续繁衍生息。却没想到这里黄鸟成灾,啄食干了粮食。在这里的人,也不可怜流连失所的诗人,冷眼旁观,甚至是排挤流民。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是有一种很深刻的宗族观念,也可以说是家族观念。大家可以思考,一个地区的原住民丧失了原本积极互助,仁善,宽厚的品德,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反映出了西周末年,整个国家上下礼崩乐坏,人人自危的局面。诗人在这首诗中,可谓是爱憎分明,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却又不得还乡,他痛恨冷漠的异乡的人,却也不得不漂泊在他乡。冷漠的异乡人何尝不是西周末年,荒淫无度,贪图享乐的国家统治者的映射,他对自己的臣子是冷漠的,却对一些与人民安居乐业的事情格外热情;将人粮食啄食殆尽的黄鸟,岂不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国家大员,又岂不是吞噬人们真善美以及秩序观念的权力;而文中写到的渴望归乡的流民,岂不是那个年代迷惘彷徨的下层民众。由此,我认为这篇文章重在“刺宣王”,写出在荒诞君主统治下,下层民众对于这种君主的厌恶,也写出了西周灭亡的原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诗人或想借这首诗警醒后来的统治者们吧。
同时,如果要是想说这首诗体现了儒家什么思想的话,正如我上文所说。我认为在对下层民众的困苦,深表同情的同时,也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细数为政不端者,民众的看法,以警醒后世的统治者。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您点赞,关注一下我。今后,我有什么思考也会发出来和诸位探讨。《诗经》的系列也会继续做下去,欢迎大家关注。(纯手打真是超累的,希望您能给我点点赞,鼓励一下我,您的鼓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