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第十二」3-4
【原文】
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3 司马牛问何为仁。孔子说:“仁者出言谨慎。”司马牛又问:“出言谨慎,就叫仁吗?”孔子说:“行事既然不易,出言怎能不慎?”
4 司马牛问何为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叫君子吗?”孔子说:“问心无愧,何来忧惧?”
【注释】
“司马牛”,即司马耕,字子牛,孔子弟子。
“讱”,音“认”,难也。意指出言谨慎。
“斯”,则、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为之难”,即行事困难、不容易。
“得无”,表反问“怎能不”,或推测“莫不是、该不会”。此处表反问。
“君子”,此处指有德者。
“内省”,自我观察与反省。
“疚”,因有过失而感到内心惭愧痛苦。
【评析】
本篇颜回、冉雍、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所答各不相同。颜回能“闻一以知十”,给他的回答也就相当概括。给冉雍的回答就比较具体,还举了一些事例。司马牛大概有轻言之弊,所以孔子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回答:“仁者其言也仞”,让他出言谨慎。司马牛没想到答案竟如此简单,便向孔子确认。若看过前两章孔子关于“仁”的答复,便可知“仁”当然不止慎言这么简单,但这却正是司马牛亟需改进之处,所以孔子坚持要他先从慎言做起。因为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却“为之难”,做起来并不容易。若恣意轻言,便很容易因言语不实以致失信于人。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参见《善读「论语」4.22-23》),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出言谨慎也含有“非礼勿言”的意蕴。言而无信与言之非礼皆属不仁,故曰“仁者其言也仞”。
司马牛不仅是孔子弟子,也是宋国司马桓魋(音颓)之弟。桓魋曾因嫉贤妒能,而派兵截杀孔子师徒。当时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参见《善读「论语」7.23》)。桓魋后来因为骄横专权、图谋不轨而被宋景公讨伐,其兄弟五人因而相继逃往他国。
孔子大概是看出了司马牛因为其兄的作乱而心常惴惴。因此当司马牛向自己请教何为君子时,便借机开导他:“君子不忧不惧”。因为君子行事内依于仁,外依于礼,自问内无愧于心、外无负于人,当然也就无忧无惧。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因此孔子所谓的“君子不忧不惧”,其实是指君子不为个人的福祸休咎而忧惧,也就是“君子坦荡荡”之意(参见《善读「论语」7.37)。
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又曰:“临事而惧”。曾子也引《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见君子也并非没有“忧惧”,只不过君子所忧乃道之不行,所惧乃仁之不修,其“忧惧”全异于常人之“忧惧”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