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85584/d7dbb0c608f07bfd.jpg)
释文: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
七月的一天,正是秋老虎逞凶之时,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午睡醒了。杨万里说“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凝式顾不上,他可是腹内空空,鸣声如雷,正想着找点食物充饥,忽然收到了朋友的寄来的美味——韭花酱加羊肉。还有一封信,类似于快递的留言,我怀疑那时候就有了外卖,不然大热天的,熟羊肉早坏了。
那时的人吃肉还喜欢白水煮,有点像今天蒙古的手抓羊肉,然后蘸着酱吃。韭花酱是很受欢迎的。此时的韭花正当季,“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时”。收到之后,赶紧蘸着羔羊肉大快朵颐,真是无上美味啊!吃饱喝足了,更将朋友的高情厚谊铭记在心。赶紧写封信告诉朋友,“好朋友是什么,就是在你饥饿的时候送来一盘韭花酱”,知否知否!
《说文解字》里说:“菁,韭华也。”想不到吧,我们今天说菁华,竟然就是刷火锅时候加的韭花,只是做成了酱。韭花酱在古代为“七菹(音助)”之一,看来古人吃韭花酱的历史还是很早的。那时候的人们吃肉很简单,水煮蘸酱,今天看来还是非常养生的。
韭花酱就像香菜,有人喜欢,有人厌恶。小时候在老家的时候,家家户户到季节就会摘来韭菜花,用碾子碾碎,加重盐腌起来做咸菜吃。韭菜味极冲,韭菜花更甚,每次从压完韭菜花的碾子旁边经过,都要掩鼻紧走。
碾子和磨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碾子只是把粮食压扁或者粗碾碎,而石磨是用来磨成粉或者糊的。有一次我在一个旅游景点,听一位导游很认真的给孩子们说,碾子就是古人用来磨面粉的工具,我知道这是典型的只会背词,没有生活经验的人。
杨凝式在书法史上是唐宋之间的一位过渡性的人物,承前启后,意义非凡。为人不拘礼法,行为放旷,时人称之为“杨风子”。居住在洛阳,喜欢在寺院宫观的白墙上纵笔挥洒,题写殆遍。这有点像张旭,往往大醉后,头发上蘸上墨汁,大叫着在白墙上写字,放到今天或有人称之为“行为艺术”了吧。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5584/490065afeb30c58d.jpg)
杨凝式吃了羊肉蘸韭花酱非常感动,赶紧给朋友写了一封短信致谢。这封信短短六十多字,却情真意切,看得人想放下就去吃涮肉。书法更娟秀舒朗,筋骨内敛,无上绝品,成为杨凝式的代表作。中国古代的书迹,排名最靠前的基本上都是些草稿和信札,这与今日所谓“创作”的理念是否有些相左呢?
朋友收到了这封信,肯定大呼值了,一盘羊肉、韭花酱换来了这妙品,肯定当作传家宝是珍藏了起来。什么时候流出来,不得而知,神奇的是经过了一千多年,没有消失,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三个版本,谁是真迹,众说纷纭。如今一本在无锡博物馆,一本在台湾,另外一个最可能是真迹的,归了罗振玉。罗氏跟着溥仪去了长春伪满洲国,落了“水”,罗氏身后,此本下落不明,不知尚在天壤间否?
黄庭坚在跋苏轼《黄州寒食帖》后说:“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杨少师即杨凝式。
黄庭坚还专门写诗夸杨凝式的书法:“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中心意思是:凡人翘着脚一辈子摸不到的法门,杨风子伸手就够到了!
陆放翁写了一辈子诗,到了晚年才觑得法门:“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 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金丹换骨,何其难也!
杨凝式,伟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