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关主题的序:
我写作的出发点就是表达,无他求。我知道天花板在哪里,也知道自己的文字是什么水平。其实,可以表达情绪或者观点就够了。可惜我只会用文字的形式,有的人还可以用音乐、舞蹈、影像、绘画的形式去表达,特别好。
豆瓣上有个电影豆列的名字好像叫“就像心灵下过一场大雨”,我追求的就是这种感觉。至于要是想功成名就,甚至让文字得以流传,那太难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到,我觉得这不是普通人该考虑的事。
关于灵感,我不太相信这个。我觉得敏感与多思考是需要的,没准哪个时候就可以触发一个人的创作动机,就会有一种欲望想要写。当然,前提是想写的东西是自己有能力驾驭的,否则还需要多修炼。我就一直想写一个宋朝的故事,苦于功力不足,难以下笔。
正文:
这篇文章算是自己的回忆录吧,可能会散一些。
人的一生会遇到一些人,然后受他们的影响,自己会变成某个样子,而且越早的影响可能是延续最久的。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对读书产生的兴趣来自谁的影响?
诚然不是我的家庭。学历上,我算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吧,同辈的哥哥姐姐也早就工作或者结婚,其他长辈也没怎么上过学。从兴趣上讲,最亲近的父母是对我没有丝毫影响的,我爸也会鼓励我多读书,可他自己都不怎么看,家里更多是娱乐的氛围。以前我爸妈爱看各个卫视的抗日剧,后来是综艺,现在是短视频。直到初中,我还经常和父母一起看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那时真是看得不亦乐乎。
影响我更多的还是学校认识的师长与同学。
我的小学基本就是两个主题“应试”与“玩耍”,没有什么兴趣班、辅导班,也算轻松自在。小学看过很多《哪吒传奇》《魔笛奇遇记》之类的图画书,其实就和动画片一样,也没有看多少文字。像《鲁宾逊漂流记》这样的书,也是老师要求买,跟着大家一起看,没有什么其他感觉。初一之前吧,我和很多朋友一样,痴迷于电脑游戏诸如《天龙八部》《穿越火线》之类,于我而言也是快乐的童年了。当然小学中也有些“奇人异士”,Y同学钻研棋谱,阅读宇宙物理,我惊其为天人,不敢靠近;G同学也好读书,有一次我说起文字不如图片好看,他那时就说两者不一样,文字可以供人无限想象。当时不解,小学毕业多年后,我才理解了他这句话的含义。
初中算是小的启蒙。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姓聂,山西平遥人,当时留着短发,笑起来有酒窝,严厉而不失可爱。她经常要求我们去练习写作,课上有练习,课下也经常安排习作,记得我们班关于《红楼梦》与《范进中举》都做过随堂训练。写得好就会被当众表扬,出于好胜心与虚荣心,我总是努力想些漂亮的话来。当然,现在看起来,就有些矫情幼稚了。那时的本子估计还在,现在也不会去看了,怕脸红。不过宝贵的是,文学给人的感动,写作带来的畅快,那时的我有幸都尝到了。
还有些初中的朋友,也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影响。D同学(男)酷爱读玄幻小说,一个出租屋的玄幻小说几乎都被他读尽了,行文有时也飘洒恣意,玄妙灵动,经常受到聂老师的青睐,与他走得近,我当时也读了小说《诛仙》,真是读到废寝忘食;L同学不知什么时候收起了平时的嬉笑,开始一本正经地阅读《红楼梦》,甚至拿个小本子终日抄诵,如醉如痴,受其影响,我也买了一本看。很惭愧,到现在没有看完,不过个中妙处,也领略了一些;F同学,人美而多才,读很多古典名著,擅长唱歌,文章也多受师长认可,如今求学北大,是我学习的楷模;另一位D同学(女),以前的同桌,我们关系很好,从她那里我看了一整套的《哈利波特》,深深被那个魔幻世界吸引,也曾一起读《儿童文学》杂志,直到现在,家里的书架还有一整排放着那些小书,倒是积了不少灰。
到了高中,教语文的史老师也让我对这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史老师个子不高,戴眼镜,常穿深色衬衫,说话很有力度。高一的时候有同学调皮,模仿他那句“鲁迅骂起人来,骂得你骨头都疼(ten音)。”我更喜欢他讲古文,其中句式的分类,字词的释义,他总能清清楚楚地罗列,跟着他学,我觉得读古文成了很有意思的事情。史记、辞赋、散文里的例句,史老师也是信手拈来。包括他讲的成语,我都把那些字词认真地整理,记录了满满一本子。当时也没想要把语文学多好,而且我的议论文写得也很一般,更多还是因为喜欢吧。直到现在,我都会对《庄子》《左传》《史记》里的文章抱有兴趣,细想起来,还是多亏了老师的引导与教授。
高中的同学,自然也是人才辈出。才入学的时候,就遇到一些能人,他们不仅擅长理工算术,而且阅读面也很广。那时和半住楼宿舍的人吃饭,他们就谈些古代历史,西方文学,听得我云里雾里的,而我就暗自决定回家也找些书来看,以便有些逞能的谈资。有个来自娘子关的女生很厉害,史老师每提到文学上的一些人物或者掌故,别人不知道,她都能有所应答,令人叹服;还有分班后Z同学满腹才情,自学古韵律,可成诗词;Z同桌读《白鹿原》,一气呵成;M同桌读古龙与三毛,弹吉他,才华横溢。后来虽然学业紧张起来,也会在邻班朋友Z的影响下,看一些《明朝那些事》《不抱怨的世界》等书,还有在同桌C的影响下读《国家人文历史》,当时这些只是为了调节紧张的生活。很奇妙的是,曾经阅读的细节早就模糊了,可那种代入式的体验感至今难忘。高中学校风气开明,设立文学社,有不少有才华的同学在上面写文章,有的后来也成为了优秀的写作者。回想起来我应该加入的,多去熏陶一下自己总是好的。
中学六年来,我感觉我要去向一些人看齐,就读他们读过的东西,或者为了表现自己,就努力去读好书、写好文章。不知不觉地,我觉得好像有那么一颗种子在自己身上种了下来。可惜到了大学,种子没有开花。大学的我没有像系里的一些同学那样,对语言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对文学,我也有所逃避。我学过的英文系课程如《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感觉与之前上的语文课完全不一样,内容晦涩,理论又抽象,主要怪自己语言功底不到家,又没有耐心,一切也就只是草草应付考试了。大学期间读了没几本小说,更多是看剧与打游戏,当然这是另一种快乐。其实学校各个学院卧虎藏龙,特别如文学院、历史学院,可惜没有结交一二。
直到去年在生活与网络上认识了些中文系研究生,还有些学者与媒体人,对他们心生敬佩或仰慕。自己又读了浙大出的一本《世界文学史》,算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顿时觉得“此生渺小如浮尘,而古今中外千年历史,留下无数的精神瑰宝,多么值得去探求”。之前的那颗种子好像又苏醒发芽,我开始喜欢读更多的文字,甚至去写一些文字。
每每追问我对阅读乃至文学产生的兴趣的根源,这些往事与感受就浮了出来。我觉得人的兴趣不是纯粹的自发产生,如果往回追溯,有时会发现那是一条断断续续的线,也是自己的成长轨迹。或者可以说,我经历了好几年,认识了很多人,才喜欢上阅读,以及写作。
人生会很长吧,在他人影响下而喜欢上什么,而这个“什么”又让我受益良多,这样实属有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