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哉,我先秦散文》系列第五章 《左传》5:《左传》的三大文学成就
文/杜豆豆
![](https://img.haomeiwen.com/i7631496/73327908d2c1c39c.png)
1
很多人把左传当成是一本春秋时期的史书来读,或者是作为孔子《春秋》的注解本。其实,它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尤其是在文学上。
在《左传》里,你不仅可以看到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形形色色的出场人物,颇有深度的言谈评论,充满智慧的外交辞令。还能读到作者对《诗经》恰如其分的熟练引用,领会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来源,体味不一样的上古轶闻趣事、典章制度、风俗风情和众生百相等等,如此种种,都使《左传》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出类拔萃。
很多人会觉得,如此多的头绪,实在是理不清,都不知道该怎么读这本书了。就好像手里端着个珍宝,怎么看怎么喜欢,可是,别人让你说出个一二三来,你却只有挠头的份儿。
到底《左传》最吸引人的地方有哪些呢?
别慌,今天我就根据历代文人学者的分析,来给你简单总结一下基本得到认同的一致意见,聊聊《左传》最有魅力的三大文学成就。
2
第一点,是变幻多姿的叙事艺术。
上一节,我已经提前将《左传》讲故事的三大法宝亮了出来,相信你也有了一些体会。想一想,左丘明的时代,史书都是简约型的,没什么可继承的写作手法。可是,左丘明却能够自创一家,发明出如此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诠释方式,让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优美以一种和谐的状态呈现出来,不能不说,左丘明实在是太优秀了。《左传》对文学叙事的开辟,是开天辟地、前无古人的创作,对后人的影响非同凡响。我想,如果没有《左传》的开创,大概也不会有几百年后司马迁《史记》的更高成就了。
《左传》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多样的叙事手法运用。
在主线上,《左传》采用了《春秋》的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事件。但是,在细节上,《左传》采用的叙事手法,已经相当成熟。
清代清代李冯晔曾 在《读<左>卮言》中称,《左传》“叙事全由自己剪裁,”“其中有正叙,有原叙,有顺叙,有倒叙,有实叙,有虚叙,有暗叙,有预叙,有补叙……”,前前后后,被他数出了29种叙事手法。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分类是否合理和繁琐,至少说明这些手法之间是有区别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左传》叙事的多样性。
其次,是完整的叙事。
《左传》除了重视时间顺序,也很重视事件的完整过程和因果关系。
比如,《左传》描写一个战争,不会只是描写这个战争的交战过程,而是从战争前的起因、酝酿、准备就开始大篇幅地渲染,然后才到过程,最后会给出后果和评论。
还有,是戏剧性。
《左传》讲故事的艺术,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作者并不急着把事件匆匆写完,而是沉静地娓娓道来,把事件叙述得戏剧感十足,让角色和场景如在眼前,活灵活现。甚至,有的地方,明显地来自作者天马行空的强大想象力。
钱锺书就曾经在《管锥编》中评说《左传》:“或为密勿之谈,或乃心口相语,属垣烛隐,何所据依?如僖公二十四介之推与母偕逃前之问答,宣公二年鉏麑自杀前之慨叹,皆生无傍证,死无对证者。注家虽曲意弥缝,而读者终不厌心。……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当然耳。” 大意是说,这些密谈、对话、慨叹,当时不可能有第三者在场记录,而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出来的。
再有,就是叙事中的道德化和神秘化倾向。
就像我上节分析的那样,作者写这部《左传》,会有因果思维和价值思维渗透在里面。因此,在叙事时,为了达到这种因果关系逻辑自洽和表达自我观点的需要,他会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加入道德评判,甚至不惜采用一些神秘元素来强化。
比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表面上是神秘的预兆,其实是为了暗示晋惠公的违礼、失义、背信,给后面的失败埋下归因的伏笔。
![](https://img.haomeiwen.com/i7631496/46a788ef19f9ef40.png)
3
第二点,是气势宏大的战争描述。
但凡战争一定是历史大事,因为它关系着生灵涂炭,国之兴亡。自然也是《左传》不可错过的重要部分。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比如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鞍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写得气势磅礴,令人如身临其境,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对于那些不计其数的小战役,《左传》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然而,《左传》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限于对交战情节的复杂和紧张刺激的描述,而是将其外延到战前的缜密准备、战后的奖罚评论,甚至与战争有关的前因后果、花絮回忆等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左传》作者强大的创作力。
在《左传》里,作者进行了大量细节的战争描写。尤其是战前交战双方的准备。比如说,双方是怎么去讨论争执的?贤臣是如何进谏的?作战前该怎么排兵布阵?将领是怎么任命的?等等。作者在这方面花了大量的笔墨,反而对于战争过程的描写,还比不过这些细节的刻画。
比如“哀公十六年”楚国白公之乱,最后写到叶公子高平叛,《左传》没有去重点写叶公实施的重大军政措施,而是反复描述叶公是否该戴头盔这一细节: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
意思是,叶公也到了,走到北门,有人遇上他,说:“您为什么不戴头盔上头盔?国人都盼望着您,就像盼望慈父慈母一样。如果叛贼的箭伤了您,就不怕百姓绝望了,为什么不戴上头盔呢?”于是叶公戴上头盔前行。他又碰上一个人,说:“您为什么戴了头盔?国人盼望您就像盼望一年的收成,天天都盼望您来。如能见到您的面容,就会安心了。百姓知道还有生的希望,就会有奋战的决心,还要宣扬您的功绩,并通告全城,但您却把脸遮上让百姓绝望,不是太过分了吗?于是叶公脱掉了头盔往前走。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老百姓对叶公的爱戴之情,也说明了叶公重视国人看法的心理。叶公平叛能成功,是国人之力、众望所归,这都在叶公免胄的细节中表现出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7631496/e8cce0592c4029f0.png)
4
第三点,就是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
《左传》里涉及到的人物大概有1400多人。对于这些人物的安排,作者可以说是精心设计。每个人的出场时间、详略安排、神情语言、动作描绘、心理活动,外貌描写等等,都细致入微,几乎涵盖了现代文学描写人物的所有写作手法。这在文化积累还不够丰富的上古时期,不能不说是一项开天辟地的创举和巨大的文学进步。
《左传》以记事为主,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融合在各年记事中呈现的。孙绿怡曾在其著作《〈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中,将《左传》中人物形象分为“累积型”和“闪现型”。
所谓“积累型”,就是在分年记事中,跨年逐渐展示某一个人的性格,从而构成完整的形象。比如,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等。“闪现型”则指那些分散在某一事件中,几笔就勾勒出的人物的形象。比如,石蜡、头须、郑武姜、介子推之母等。
我们选一个“闪现型”的人物描写体会一下。比如上节我们讲过的《晋灵公不君》里的锄麑。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闢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意思是说,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感到很厌烦,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赵盾正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按时上朝,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这才是百姓的靠山啊。如果我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便一头撞在槐树上,自杀了。
生命是珍贵的,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还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是先秦君子们所崇尚的,那就是君子之德。锄麑虽然在《左传》中只有这短暂的一次亮相,但他用生命去捍卫信仰的举动,却是震撼人心,直击人性的。看完这短短的两行字,锄麑的形象跃然纸上,谁又能不唏嘘长叹,反思自己,扪心自问:我该怎样活着?
《左传》里的种种人物刻画,也被后人大量借鉴。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干脆放弃了编年体,直接以人物为纲,开创了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再比如,施耐庵的《水浒传》对108条好汉形象和性格的生动塑造,《红楼梦》里5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都可见到《左传》传承下来的人物描写技巧的影响。
就凭这三点,《左传》就足以成为中国文学的开山鼻祖,为后人所敬仰。
![](https://img.haomeiwen.com/i7631496/fbcc71ba48b0fa60.png)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非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欢迎加入“万卷好书读书会”:在这个群里,大家可以分享电子书,交流读书心得,以文会友,自由点赞支持。目前该群已超过100人,需要群主发邀请才能进,有兴趣的简友请加微信dudoudou189联系我。读书会座右铭: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我已晋升最高级别的“简书会员合伙人”,欢迎使用我的专属会员推广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11f3ab2f1288,订阅会员,享受最优惠福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