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商道之为与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到了这一章,老子思想在治事方面的核心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终于闪亮登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这里郑重声明,所谓“无为”决不是混吃等死,啥事不干,实际上,无为比有为更具有挑战性。
这句话的完整理解是,“道”的本体是清静无为,但是要达到这样一个状态,在用的层面,就必须做到无不为。如果单纯无为,那决不是“道”之所在,天地之间生机勃勃,正是因为有了道在冥冥之间的无形操控;如果单纯有为,而忘了终极目标,那就很可能变成肆意妄为。
前者的教训,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多少身居高位者尸位素餐,有的作诗人,有的擅丹青,有的喜欢当木匠,有的热衷于斗蛐蛐,就是不干国家领导人的正事儿,最终是朝纲崩坏社稷板荡。至于后者,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最有名的就是隋炀帝。隋炀帝说起来也是个大有为之君,修运河沟通南北,扫荡西域拓地千里,行科举提拔寒门,打压关陇贵族促进中原汉化,但是他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两个,一个是急性子,三五百年的大工程打算自己这一代就搞定,其次是好大喜功蔑视民心,把振兴国家的大局生生变成自己的个人功业,最终变成祸国殃民。反过来说,明成祖同样是大有为之君,征塞北、迁北京、下西洋、修永乐大典,国力不但没有受损,反而是国势蒸蒸日上,百姓生活殷实,为什么呢?除了方式方法对头不蛮干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不忘刷新振作的初衷——富国强兵。因此,老子强调,“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领导人如果能恪守无为而无不为的准则,自然天下归服、内外矛盾消解。
但是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静极思动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趋势。文景之治后,就有汉武帝出来大杀四方,要不就像仁宣之治结束后,子孙立马出来败家。企业也是这样,励精图治之后,手里有兵有钱,不折腾点大动静出来,很多领导人心里痒痒。这就叫“化而欲作”。那么,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头脑清醒的领导人必须深切反省,拨乱反正,回归到协调发展、有序发展的正常轨道上来。汉武帝征伐四方,加上巫蛊案什么的自己折腾自己,一度导致中原民不聊生,之所以最终的历史评价不是桀纣之流,而是千古一帝,就在于到了晚年能够幡然悔悟,轮台罪己,“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由此,武帝重启汉初“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如果希望长治久安、健康成长,老子反复强调,必须要消弭贪欲,质朴清静,镇而静之,进入常态化运作,领导人只需应急纠偏,则无事不可成。创业、经营,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整天忙忙碌碌,还逼着团队天天发疯加班,不给自己留下反思检讨的空间,这样的企业往往是有业绩没品质,有收入没利润,欲速则不达。为什么那么多企业转型不成功?要么就是说干就干,先上后琢磨,用老思维玩新游戏,玩着玩着又回到老路上去了;要不就是瞻前顾后,摸不着头脑,找不到“道”之所在,最后只能干打雷不下雨。因此,无为而无不为,简简单单六个字,真正运用起来,的确是需要很高的人生智慧和政治经验。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