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涩,首先并一定是语言文字问题。因为,在当今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没有人会把食品搞向晦涩的,那会导致无人消费——谁会去消费晦涩的食物,即便有消费能力。
说到语言文字的晦涩,作为相当的读者,是会想起老子、庄子的缥缈玄言的,其中不仅有古汉语的晦涩问题,恐怕还有其他问题的存在。
康德、黑格尔呢?还有萨特、海德格尔,或是尼采呢?不讲他们母语的语言文字,中文译本就足够晦涩得让人头痛不已了。
作为现代汉语文本,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该是鲁迅作品中的最晦涩。凡是读过《野草》的人,对其中的一些篇目,大都感到看不懂。然而,《野草》却是“20世纪中国文学最为幽深诡丽的文集”。
如上,晦涩确实是一个问题。
对于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我们为什么会有语言文字上的晦涩问题?不都是人言人语吗?
语言文字上的晦涩,是有其具体成因的,我们暂且不论,所论则是:晦涩的语言文字,如切近我们的鲁迅作品《野草》,不是考验并挑战个人的能力吗?我曾想,若是一个人自言其很有能力,自视不凡,则当以《野草》验证之,看其怎样思维能力、思想水平和作业能力,这可谓“真金火炼”。我亦用《野草》批评自己:若是弄不明白、说不清楚,则不能自言有什么过人的才华!
时下,似乎是影音图画的阅读时代,人们愿意在影音图画中获得轻松的愉快,对于晦涩的文本,避之唯恐不及。这当然无可厚非。然则,别具只眼、别开生面地一想,人的能力会否在这影音图画的轻松愉快中被矮化、被平庸化呢?这也确是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
“语言从未到达过的存在的状态。”这是我所知道的鲁迅先生《野草》之晦涩的原因。因而,《野草》被称为“语言的历险”。作为个体,我们有过这样的历险吗?没有,则说明我们在能力上还有相当的落差。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是鲁迅先生《野草》中的代表性语言。我们有过这样的生命体验或存在状态吗?语言文字上的表达能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