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那么美:无问西东(41)

作者: 王茯苓 | 来源:发表于2018-05-07 16:47 被阅读136次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来自清华大学的校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道:“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大意为,最上等的是立德,其次是建功,再次是建立学说。过了许久仍不会废弃,就是不朽。能堪称不朽的,有传说中的神农,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孔子、王阳明、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甚至是莎士比亚。秦始皇也追求过不朽。他倾尽全力,想通过炼丹术换取肉身的不朽,失败了。然而,他在中国历史留下的浓重笔墨,却无人可忽视。在某种意义上,他也获得了不朽。

    天下文人,说自己没幻想过不朽,那一定是假话。然而,不朽是一条僻径,千万人还未上路,就已在湮灭在时间的尘埃中。那怎么办?清华人的答案,是立德和做学问,无论西学还是东学,要追求做出不朽的建树。有意思的是,这首最受清华人认同的校歌,是清华教授汪鸾翔用文言文写的歌词,而合唱居然是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编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东”和“西”,最初居然在甲骨文中都跟人的衣物有关。“西”,是古代女子装行李的囊袋。“东”,则是男子肩扛行李的行囊。

    衣食住行,我们从“衣”说起。

    在《说文解字》中,“西”指鸟在巢上,后用“栖”来替代。西,更多的指太阳落山的方向、防卫,入西方、西半球、河西、西部、西宫、西夏、西楚霸王等。因西方文明源于欧洲,所以西又可以指欧化的,欧式的。

    “东”,则是古人远行是参考的日出方向、方位,如东方、东半球、河东、东部、东宫、东道主、东山再起等。说到“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能代表古老东方文明的中国和印度。

    “东西”常被合在一起,表示方位,如《孟子》中的“水信无分于东西。”

    现代意义的“东西”,则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人、事、物,如吃东西,写东西。人们说“把东西带上”,在过去是让人带上行装,随着“东西”的泛指,现在可以指带上任何物品。

    “东西”,又常带有人喜爱或厌恶的情感,比如,这可爱的小东西;你这老东西;你算什么东西?

    回到“东西”最初的含义。古人除了用“东西”表示衣物,还用“巾”。“巾”,字形变化不大,指的是用布帛制作的系佩事物,有围巾、头巾、丝巾、浴巾、红领巾。现在很多用软性材料制作的日用品也为“巾”,如纸巾、毛巾等。

    带“巾“字的,有“币”,在篆文中在“巾”字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古人用来作为宝贵礼物的巾帛,是财富的象征,后引申为货币。“希”,原指在古时为帝王权贵精制的布,罕有而珍贵。“席”在金文中,指房屋内坐卧用的布:

    直到现在,还会常看到人们在屋里铺一竹席,可坐可卧。

    带“巾”字的,有“帖”,最早是巫师写在巾帛上求神驱邪的巾条,后引申为写在巾帛上的文本,如帖子、请帖。后来人们用纸张取代了巾帛,再后来互联网上发布文本,“帖”的用途依然不变。此外,带“巾”的字还有帕、帆、帘、帜、帼、幅、帷帐、帘幕,古时用绸布做的帜等。

    “佩”,原指用人用精致的绸带系挂玉饰,后引申为装饰品,进而有了欣赏、羡慕的意思。古代君子,必佩玉。

    “常”指古代长期流行的服饰,后引申出长时间的,普遍的,如经常、常规等。古时连体裙为“裳”,长裙为“常”。

    布帛制成的东西,再稀奇珍贵,终究还是会腐朽。唯有立德、立功、立言,无问西东,才有可能不朽。

    主要参考来源:《象形字典》。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字那么美:无问西东(4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dv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