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散文和诗历史有意思
【史记成语(二十七)】箭垛式的圣哲——大道盛衰

【史记成语(二十七)】箭垛式的圣哲——大道盛衰

作者: 公子小眠 | 来源:发表于2018-11-24 13:42 被阅读33次

【成语】:平易近人

【释义】: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宽广,后比喻态度和蔼可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使人容易接近,也写作“平易近民”。

【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平易近人”这个成语实在是妙极,其前身是“平易近民”,本来是西周时期姜子牙所发的一句感叹。

      西周王朝建立过程中,周公旦和太公望作为周武王的左膀右臂,履立功勋。周公旦作为宗室功臣的代表,被分封在鲁地,但是周公需要留在朝廷辅佐天子,所以他的儿子伯禽替他执掌鲁地。而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作为异姓功臣的代表,被分封在齐地。齐鲁两地相接,也就是今天山东简称的来源。

      每个分封之地的诸侯按规定都要到周公那里定期汇报施政成效,可是伯禽初次受封,拖了三年之久才给周公做汇报,其理由是“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说白了就是鲁地习俗繁杂,自己费了好大力气适应,所以延迟了。

      而同样的,姜太公只隔了五个月就去向周公汇报,周公惊叹为何齐地速度这么快,这位“智囊”姜子牙回答“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精兵简政,效率自然高出一筹。后来姜子牙听说了鲁地伯禽三年才汇报的事,不由大发感叹“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在距今将近三千年前,几乎触摸到了社会治理删繁就简的真谛。施政简要清明,就像是宽阔平坦的大道,自然超过不知所谓的繁文缛节,更凌驾在作茧自缚的无数章程之上。

      姜子牙这句话当然有他自己的政治智慧,作为“兴周八百年”的半仙式人物,作为齐地的开创者,他这句话仿佛一语成谶,几百年后的鲁国确实渐渐衰落,不仅北面事齐,而且备受齐晋两国欺凌。

      春秋战国时期老庄的治国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姜太公这类观点的继承和发挥,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更是发展到“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的地步,老庄当然是看惯了春秋战国诸侯攻杀,民不聊生的现状,才发出这些“无为而治”的声音。而姜太公当时正在西周的鼎盛时期,各种礼节套路开始制定,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社会运行体制逐渐形成,他竟然就断言周公的儿子伯禽治国失误,将来鲁国必然受制于人,而且还是自己执掌的齐国,可谓是眼光独到且犀利。

      姜子牙后来逐渐成为道家各派敬奉的宗师之一,许多策略、兵书都假托他的名字流行在世人之中,逐渐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人物。

      而在同时,“平易近民”故事的另一个当事人周公旦, 也逐渐上升为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可以说不似“箭垛”,胜似“箭垛”。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以孝闻名,在西周诸位宗室大臣里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周武王生病时,周公祈祷上天,愿意替哥哥承担病痛,留下“以身戴病”的美名;教育儿子伯禽礼贤下士,做到“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连三国时的曹孟德写诗都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功盖天下但依然谦逊,辅佐幼小的侄儿周成王,平定管蔡之乱,“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基本上替周王完成了安邦定国的必备工作。

      才智卓绝,呕心沥血,名高天下,德行高尚。一个封建社会里士人梦寐以求的优秀元素全部集中在周公的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人“神化”的开端。然后就是孔子的进一步“加持”,孔子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践行“克己复礼”的梦想,把周公当作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图腾,一步步将周公的形象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周公是鲁国的开创者,孔子生于鲁国,却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信仰——周礼。不管是他一厢情愿的认为,还是周礼拯救人伦世道的威力,总之,周公作为儒家一脉相传的标志已经奠定。

      我们从姜子牙和周公旦两人的形象变迁可以看出,箭垛式的圣哲往往经历了千年来无数或是分庭抗礼、或是同气连枝的归类和发挥。司马迁倒是洞若观火,号称礼乐之邦的鲁国难以容纳复兴周礼的孔子,这不仅是鲁国历史的悲哀,更是司马迁对传统礼义和儒家文化的困惑与悲哀。

      孔子说“甚矣鲁道之衰也!洙泗之间龂龂如也”,表里不一的鲁国伤透了他的心。不知周公和姜太公这两位泉下有知会怎么想,那模糊的面孔也许会带点唏嘘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记成语(二十七)】箭垛式的圣哲——大道盛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yr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