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浏览知乎时,无意间看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当时呈现在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脑子有病吧,思考这样一个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是的,我个人对于“生命的意义”的思考,在当时还处于“初级”状态,认为人生的意义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所以并不去特意思考这个问题,尤其是自己的人生过得还算符合这个社会定义成“好”的标准,所以并不被这个问题困扰。
但是,当我点进去看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提问者是站在“死亡”这个终极结果的立场上来发问的,而这个角度,自己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是啊,如果每一条生命最终都将走向死亡,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开始迷茫,开始忧虑,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就如幽灵一般挥之不去。无论我工作,学习,抑或跑步,旅行,我都陷入一种虚无主义中,我将这些都看作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行为,与最终的死亡一道永久消散于宇宙间。
但是每当我困惑迷茫的时候,知乎最高票回答还是可以较为欣慰的安慰我。答案将人生比作一个甜甜圈,我们享受着甜甜圈的美味,却也意识到这个甜甜圈最终会被吃完。尽管最后甜甜圈不存在了,但是我们不也充分享受到了它带给我们的愉悦吗?
对于这个回答,初看起来特别令人满意(我自己一开始也是充分认同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觉得这样的结论似乎并不那么圆满。这个答案,好像将意义包含在了人生之中,回答者似乎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将去享受它。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怎么样过人生才算是享受呢?这就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只是换了一种问法而已。
这里,回答者想当然的将人生比作甜甜圈,似乎不太恰当,因为甜甜圈含有“美味”这个固有属性,但是人生没有,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通过吃甜甜圈来享受它,但是却不能毫不犹豫的经历人生而享受它,前者的享受包含在甜甜圈的“美味”本性上,而后者的人生却不可能先天的包含任何固有属性。
所以虽然这个高票答案在“死亡”这个命题前面,看似对人生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比如当一个即将跳楼的人大声质问你人生有什么意义时,我们可以用这个回答去拯救他,但是当他爬下楼再仔细琢磨这个观点时,便觉得自己被忽悠了,因为这个观点并没有回答问题的本质。
于是那个跳楼未遂的人肯定会再一次陷入寻找人生意义这一困难的问题。再来看看排名第二的回答。这个回答者的答案观点也特别鲜明,他一开始就罗列了一大堆的美食,然后说“每当我想到自己即将死去而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我还没有经历,我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太有意义了。”,这个回答似乎也道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包括我),我也认为人应该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尽量多体验和阅历,世俗一点说,就是吃遍各地的美食,看遍各处的风景,做遍所有的事情,听遍所有的故事等等。人生短暂,而美好的事物太多,与其花时间去思考意义,不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来的有意义。
这个观点初看起来也没啥问题,可以同样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我们可以将这个答案归于极端的个人主义,似乎满足自身的欲望便是人生的意义,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如果当你周游世界,发现的美丽风景中哀鸿遍野,战火硝烟弥漫,当你品尝美食时,有无数儿童因饥饿而死,你是否还会心安理得,无动于衷?你自可以紧闭门窗,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你毕竟是社会动物,你无法真正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你隶属于这个社会,你的意义包含在社会意义之中,换句话说,你很难真正做到脱离社会而独立追求个体的意义,毕竟你的所谓意义,都是这个社会提供的。
但是目前的中国社会,个人主义蔚然成风,每个人都在心安理得地追求个人意义,不断的在积累财富和权利的过程中淡忘了道德和爱,这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早就预料到的事。当一个人将手段当成目的,他将最终沦为手段的奴隶。就比如一些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甚至为了财富没日没夜的拼命工作,但是当他最后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时,却抱着一堆钱财绝望的哀嚎起来。
这很像之前的一个网络段子: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人死了钱没花完。不错,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所谓的财富、权利等等社会价值,都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手段,我们要时刻体现自己不要被手段所役使,迷失了自我。
我们再来看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生意义的答案,它是一种深深嵌入到整个社会文化中的所谓“标准答案”,在这个答案中,有意义的人生通常会包含努力学习,家庭美满,踏实工作,回报社会等等,它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不断强化,形成一种类似于道德规范的存在,我们从小就不断地接受意识形态的调教,将同一种所谓“正确”的标准输入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在潜意识里面不断接受这种标准答案,于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稍微偏离预设目标便会惶恐不安,似乎自己的人生即将逝去意义。而整个社会接受这样的答案之后,便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压力,让那些没有按照答案生活的人时时刻刻遭受“千夫之指”。
我依旧不满意这个泯灭个性的答案,于是我又去求助西方哲人。著名的存在主义思想者萨特似乎用《等待戈多》给了我们答案。他将人生比作等待永远不会出现的“戈多”这样一个行为,它本身荒谬而无任何意义。而叔本华则认为人生是由一种意志所驱动,而意志本身没有意义,他只不过借由身体实现自我保存而已。这样的解读,似乎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却令人绝望,我想,当初在知乎提问的少年,如果获得了这样一个答案,他的心里作何感想?如果我们这些普通人,从小就被告知自己的人生其实并无意义可言,又将如何生活下去?
那么似乎宗教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人生的意义,全在上帝那儿。上帝创造了我们,而且让我们按照神启去行事,我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去生活。这样的答案,很聪明的将意义这个概念抛到了人生之外,而不是包含在人生之中而产生无止境地循环论证,但是上帝这样的答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的不可证性。由于上帝独立于我们这个世界,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得知他是否存在,所以关于信仰这个答案,对于无神论者是不可接受的。
以上种种思考,都太过片面了,关于这个问题,似乎思考的越多,答案就离我越远,但却有趣的是,似乎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人生,就比如从没有对此产生困惑的之前阶段的我,似乎更轻松。是的,对于人生的意义,不去思考和努力思考,并不会对你的生活体验产生根本影响,反而加重了一种负担,从这个角度去比较,那些成天乐呵呵无忧无虑的流浪汉应该不会认可整天伏案冥想的哲学家的生活,但同样,这些家一定也无法接受苏格拉底口中的不经思考的生活。
最后,为了给本文一个所谓的意义,我只能无奈给出一个目前我比较满意的答案。我想将人生比作一场没有观众的即兴表演,我们卖力的表演,不是去寻找意义,而是去创造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