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051859/d74fafd65830b518.jpg)
就这个题目已经憋好久了。最近到欧洲出差,同事劝我以此写篇报告文学。想想还是算了,平时散漫惯了,要去寻找那些严谨又详尽的资料,实在是不愿投入太多精力。再说不就吃顿饭的事儿吗?何必搞得那么严肃。所以,还是“印象派”一些吧,只要不再憋着就行。
总体来说,“中国元素餐”是一个蛮别扭的提法。可是,如果品尝过那些隐藏在海外各角落的中餐厅的味道,你就会发现,别的提法确实很难表达此种感受——吃中餐去吧,好呀,一去了才明白,异域的中餐怎么跟想象的不一样,若说是中餐吧,的确是,若说和中餐一模一样吧,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中餐吃得真别扭呀,不如干脆客观到底,称之为“中国元素餐”得了。
带着一点玩味的情绪,但绝没有诋毁的意思。其实,类似的感受并非独创,“Chindian Food”的说法也由来已久。“中印混血的食物”当然不是中国猪血和印度猪血混在一起烧制而得,也不是中国猪和印度猪杂交品种的猪肉,而是中餐这一事物移植到异域文化的产物。很有意思,这似乎还能印证一些量子力学的最新假设——人是一堆量子纠缠坍塌的结果,坍塌出什么样的味觉,就会以此种味觉去坍塌出种种不一样的中餐。至于为什么叫“中餐”,或许是因为搭配出的各种“中国元素”吧。我只能作此推测罢了。
最早体验欧洲的中餐是在挪威的奥斯陆。餐馆不大,忘记具体名称了,好像叫“小四川”或者“小辣椒”什么的,四川人开的。当时对“中国元素餐”的认识不如现在清晰,只是觉得在欧洲有中餐吃是件了不起的事,甚至对中国文化在异国的生根隐隐有种自豪感。后来听说餐馆老板曾在中国驻挪威使馆任过大厨,才意识到原来是一处如此“神秘”的场所。从此便总猜想某间“中国元素餐厅”的背景如何如何。
话又说回来,孤单单的中国人漂泊在茫茫海外,若多少没些“背景”,又怎能坚强地维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呢?那些散落在海外的“中国元素餐厅”,最初多以家庭为基础,后来才发展出更多形式。就所知道的而言,除了上述在外的使馆厨师,还有众多外出求生的打工者家庭、小生意人家庭、跨文化伉俪等,都选择了“中餐”作为他们的立家之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有相当多来自广东、浙江和四川等地。只有到过那些中餐馆,才明白他们一定经历过不少世事,最终在当地立下基业。而这基业多是某处餐厅以及据此攒下的物业。
对于看起来古老而又刻有明显家庭印记的中餐馆,我无意暴露它们主人的秘密,但其生活习惯却往往与内地某座亟待发展的小城镇相似,就已足见他们“量子纠缠”的另一端已经与祖国少有干系。他们固守的生活习惯在我眼里摇摇欲坠,这与当初的梦想形成鲜明对比,但我依然佩服他们深入到骨子里的“中国情怀”。是为一切海外餐馆之为“中餐馆”的源头,也是那一丝中国味道依然代代流传的核心。诚然,在某些无奈条件下,我也曾品尝过外国厨师烹制的“中餐”,但绝不会将其计入“中国元素餐”一类。
新近又出现一批专注于推广中餐文化的志士或商人,在各大海外都市开设新式中餐馆,甚至有被评为米其林餐厅的。对此,我一边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强大的必然,也是海内外交流愈加频繁的实证;一边又觉得还难以下结论,因为这一股潮流究竟会流向何方,只有等待时间去作答。这些新式中餐馆可旗帜鲜明的分为两极:一极尽量保持原汁原味,换句话说,在口味上中国元素占据绝对主要地位,这可是我们海外游荡时的真正口福;另一极则大肆彰显肉眼可见的中国元素,如红色的窗棂、古朴的屏风和摇曳的灯笼等,但食材的搭配和味道却以取悦当地为主。毫无疑问,这第二极是“中国元素餐”的典型代表。
在谈论“中国元素餐”的味道时,一个奇特的现象非常惹人注目——那就是一种菜系具有压倒性优势——川菜。并不完全指狭义的川菜,而是一切以辛辣口味为中心的相关菜品。如果说哪家中餐馆不提供“川菜”, 那么恐怕当地人也将很难接受它是“中餐馆”。这在国内难以理解,因为它们并不在乎什么“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若问老外中国菜的名称,知道得最多的无非“麻婆豆腐”、“酸辣汤”、“鱼香肉丝”和“回锅肉”,等等。例外不过“扬州炒饭”、“咕咾肉”和“北京烤鸭”等少数几种。直到近年才出现向其他菜系大力扩张的趋势。
至于为什么是川菜?笔者也进行过一些浅显的思考。首先,川菜特色鲜明,人们对它的偏好势不可挡,它的传播力之强,不仅具有世界范围的意义,即便在本土也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其次,大量的“川人”散落在海外,包括中餐馆老板、聘请的厨师和喜爱川菜的中国访客,逐渐推高了它在市场上的地位。再者,川菜的重口味能够掩饰海外食材的“怪味”,在“资源匮乏”的海外,要实现这一点,相比其他菜系,川菜做起来要简单得多。如果说第一点是文化,第二点是市场,那么第三点则具有实操意义。
关于食材,即便本质上相同,却产自不同的中国或西方,在用于烹饪中餐时,差异也不可谓不大。有一次,我在欧洲某家著名中餐馆点了份葱爆牛肉。老实说,厨师的手艺不错,看起来几乎跟国内一模一样,但我只尝了一口就再也不想碰它,而且从此拒绝在中餐馆点牛肉类菜品。有人或许好奇,欧美的牛肉不是品质更好吗,你瞧大家都在进口西方的牛肉呢?告诉你个秘密,那种无法接受的气味,绝不是“膻味”两个字形容得了的。直到现在,每每想起那顿饭,我食欲至少都得打个八九折。后来听说,西方人杀牛放血的方式不一样,我想也许吧。其他难堪的经历,就不多谈了,还是给大家留点希望吧。但是,很多欧洲的食材的确不适合烹饪中餐。
说到希望,别把“中国元素餐”都想得那么不堪,也有不少中餐馆始终保持着初心。他们有的坚持自制豆腐和辣椒酱等,有的定期从中国空运特殊食材,有的用猪油烹制出不亚于本土的美味。在德国汉堡中心车站边上,有一家名为“蜀都”的川菜馆,就特别棒——无论是氛围,还是菜品,都无限接近本土。最近一次还在墙上看到了“严禁自带酒水”的警示。无论如何,它几乎是我在欧洲吃过的最好中餐馆,可以说至今没有之一。
回到国内,对着世界地图远远望去,依稀能看到星星点点的中国元素散布在海外大陆上。诸如街头立着的“华为”广告牌、商品标签上的“Made in China”、偶尔侧身而过的中国面孔、机场指示牌上细小的汉字和电视中的中文国际频道等,但最亮的一颗星无疑是那些或考究、或简陋的中餐馆。从这个角度说,中餐馆当为海外中国元素的代表,也可称之为“中国元素餐馆”了。
如果说 “中国元素”是海外中餐馆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那么似乎也将是它们的最终归属。但愿它们能始终保有或多或少的“中国元素”——尽管“中国元素餐”的提法难免突兀。
二〇一八年七月十二日 舟山
网友评论
你有文章,
我有酒,☕
还有赞👍
一起送给你。
早上好,
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