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笺释贾谊《全汉文 卷十五 上疏陈政事》中句“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於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引《朱子语类》评说是节曰“都不成文义,更不成段落。他只是乘才快,胡乱写去,这般文字,也不可学”。先生评价曰“先秦两汉之文,每筍卯懈而脉络乱,不能紧接逼近”,这是说古文之逻辑性不强。
这个现象,某亦发觉于古文字中。就是会举例子,会通过例子来总结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不再进行验证,既推广开来。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逻辑的紊乱。比如这句话“你行你上”。刚才讨论的是技术问题,一说出这句话,就是转换为能力问题了,而这种转换,做文者往往不以为非,反而以为是辩论的一种技巧。
是以贾谊《过秦论》叙之。贾谊先言秦统一六国之伟大,再言秦二世而亡者,提出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然后以此为中心发展开来:秦得天下者,是天下无仁义;秦得而不使仁政,故而亦亡也。一个朝代的兴亡,有许多原因,秦之亡故,固然有仁政不使之原因,非其全部原因也。贾谊为强调仁义,大量的排比、举例,似乎仁义之实行,秦可千代万代也,这就是标准的诡辩,非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苏轼父子三人,各作文分析此事,侧重点不同,而结论亦是不同。后世小子,每每学习此类文章,莫不叹息不已——到底是何种原因也?
这就是吾国之逻辑学的缺少。前段时间,有文谈及国外创业者如何创业,比如一个人想在某地开一个商场,他先做调查,比如当地的人群数量,年龄分层、收入情况,甚至还有气候状况、天气温度等等的分析,然后代入一个数学模型,进而得出结论,这个事情可办与否。某观是文,大为惊讶,原来,还有这种操作?
我数学不及格,不知道所谓的数学模型如何操作。但是,这个办事模式,是把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都考虑进去了,并且每个因素占解决此问题解决的系数,或当有一个比率,叹为观止,叹为观止也。
这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不是只抓其一,他论不及的单一思维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