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历史专题精选古代文化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自白书——唐伯虎(下):毁掉我一生的居然是道高考题

自白书——唐伯虎(下):毁掉我一生的居然是道高考题

作者: 文史小郎君 | 来源:发表于2017-08-24 19:54 被阅读614次
自白书——唐伯虎(下):毁掉我一生的居然是道高考题 大家好,我是唐伯虎,上回在这里跟大家聊到我在应天府的考试中勇夺解元,今天就继续跟大家聊聊我夺得解元后的故事。

中解元后的第二年,我赶往京城赴考,在途中遇见了我的第四个朋友,旅游专业户徐霞客爷爷的爷爷——徐经。徐经是个极有趣的人,长着个讨喜的大脑袋,讨喜的大嘴巴,讨喜的大鼻子。我碰到他时,刚好盘缠用尽,他极力推荐自己,说是我的粉丝,愿为我效犬马之劳。有粉如此,夫复何求,我只能满足他的愿望,让他伺候左右了。

自从成名后,我待人接物态度都非常的傲慢,说句实话,除非是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这种水平的人物,普通人我理都懒得理。但这徐经却给我不同的感觉,至少跟普通的学子不一样,你说他才高八斗吧,他什么学问都只学了个半桶水,你说他不学无术吧,他又什么学问都略懂一些,可以聊上一聊。就这样,我们一路上作伴,一边游山玩水,一边探讨学业,边走边玩。来到了京城。

说句实话,这次全国会试的内容对我来说极度简单,会试之后,我本来以为会元之位手到擒来。还在徐经牵头的“赴考学子与京城四大青楼头牌美女联谊”的Party上口出豪言,说这一届“会元、状元”非我莫属。没想到过了几天我和徐经就锒铛入狱了。

原来,因我和徐经行事太过张扬,有考生怀恨在心,在参加完Party告了我们。朝廷中一名叫华昶的给事中,给孝宗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弹劾本次会试主考官程敏政受贿并将试题泄露给徐经和我,内定我和徐经二人为本科会元、亚元。继华昶后又有一批言官纷纷启奏皇帝,称程敏政受贿泄题事件在应试考生中反响很大,使考生大失所望,对朝廷多有怨言。明孝宗迫于压力,下诏程敏政不得再行阅卷,命另一主考李东阳会同其他考官复查,我和徐经就这样成了科考舞弊案的罪魁祸首。

为了平定天下读书人的心,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朝廷对徐经严刑拷打,迫使他招认用一块金子买通了程敏政的亲随,窃取试题并泄露给我。我和徐经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被取消中进士的资格,连举人资格也被取消,终身不能参加会试,由“候补官员”被贬为吏。主考官程敏政的处分最重,被削职为民,勒令致仕。

你看到这里,肯定会问我,整个案件的起因是什么呢?我只能无可奈何的告诉你,整个案件的起因是因为我太有才华了,本不该有朋友,而却交了徐经这个朋友,在一路上京赶考交往的过程中,徐经从我身上学到的东西比全国考生们学了几十年学到的学问还多。绕了这么久,你肯定还一头雾水,其实答案很简单,案件的缘由是主考官程敏政在本次会试时出了一道策问难题,全国考生除我和徐经外无一人答得出来。奶奶的,我不禁要说一句,全国考生们,你们素质差你们还有理啦!更悲催的是,全天下的考生认为我答得出来无可厚非,因我是有名的才子,而徐经答得出来却让人不可思议,肯定是作弊,而我与徐经一同入京,朝夕相处,应该也一起参与了舞弊,不然何来自信,口出狂言状元非我莫属。

你可能对这道难倒了全国考生的会试策问题产生兴趣了吧,什么题有这么难阿?我现在就把这道策问题告诉你,让你了解一下当年全国考生的文化水平。这道题的题目是这样的:

问:学者于前贤之所造诣,非问之审、辨之明,则无所据以得师而归宿之地矣。试举其大者言之:有讲道于西,与程子相望而兴者,或谓其似伯夷;有载道而南,得程子相传之的者,或谓其似展季;有致力于存心养性,专师孟子,或疑其出于禅;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夫此四公,皆所谓豪杰之士,旷世而见者。其造道之地乃不一如此,后学亦徒因古人之成说,谓其尔然。真知其似伯夷、似展季、疑于禅、疑于老者,果何在耶?请极论之,以观平日之所当究心者。

估计你们有很多人看完题目一头雾水,不知这道文言文题在问什么吧?我听说本文作者也参加过高考,读的还是文史类,让我考校考校他的古文水平?


我(唐伯虎):小刘同学,听说你是文科生,当年还被称作“福建农大文史小郎君”,你来帮大家破破题,怎么样?

本文作者(小郎君):不敢不敢,有伯虎兄在此,小弟岂敢班门弄斧,自取其辱。伯虎兄高看小弟了。

我(唐伯虎):我不是跟你说过,我从不高看于人,就你的长相,我打赌这道题你至少懂一半,你不懂的话我跟你姓,叫刘伯虎。

本文作者(小郎君):好说好说,那小弟就贻笑大方,献丑啦!

我(唐伯虎):文史小郎君,请。

本文作者(小郎君):小弟不才,觉得这道题问的是来源背道而驰,去处又殊途同归的“程朱理学”。

我(唐伯虎):何来背道而弛,又何来的殊途同归呢?

本文作者(小郎君):题目最前面“学者于前贤之所造诣,非问之审、辨之明,则无所据以得师而归宿之地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对于前辈贤者的观念思想,如果不细心推敲,仔细辨认,就不会知道他们到底讲了什么,不能领会他们的思想精髓,而自己也就无所依从了。而题目最后面“夫此四公,皆所谓豪杰之士,旷世而见者。其造道之地乃不一如此,后学亦徒因古人之成说,谓其尔然。真知其似伯夷、似展季、疑于禅、疑于老者,果何在耶?请极论之,以观平日之所当究心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四人都是当时程朱理学的哲学大家,四位大家殊途同归,研究的都是“理学”。但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有的说理学的主要思想来自伯夷,有的说来自展季,有的说源于禅宗,有的说出于老庄,各不相同,同为理学,来源却背道而弛,后世考生们根据他们已然成形的理论知道这四人研究理学的来源不同,但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要求考生们答出为何这四人同为理学大家却又各不相同的理论依据。

我(唐伯虎):好,不愧为文史小郎君,当年全国会试,2000考生中,有你这见识的不足500。那我问你此四人为哪四人?

本文作者(小郎君):“有讲道于西,与程子相望而兴者,或谓其似伯夷”说的是北宋思想家张载,此人为理学创始人之一,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一次在儒家理学中提出“气”的哲学概念,并以“气”作为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认为宇宙中的事物是由气所构成的,人也是由气凝聚而成。因为气有阴阳、清浊之别,因此便产生了万般不一的人和物。气的本性就是人和物的本性。在理学家朱熹看来,张载的学说之于程颢、程颐两兄弟来说,就好像古之贤人伯夷之于孔子,是思想上的领路人。

我(唐伯虎):妙哉妙哉,那“有载道而南,得程子相传之的者,或谓其似展季”呢?

本文作者(小郎君):此句说的是北宋哲学家杨时,杨时师从二程(程颢、程颐)理学观点,并发扬光大,提出了“自然之理”的本体地位,认为“理”乃是万物之本源,并且赋予了“理”以道德实践的意义,将“理”贯彻于人伦道德的伦理行为中,因在理学中注重人伦道德,故将其比喻为展季,也就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

我(唐伯虎):哈哈哈,好好好,现在排在你前面的不足50个了。那“有致力于存心养性,专师孟子,或疑其出于禅”这句呢?

本文作者(小郎君):这句话讲的是南宋哲学家,理学的继承者,心学的开创人被称为“象山先生”的陆九渊。陆公先理后心,继承了亚圣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的理论思想,提出了“我生万物生,我死万物死”的哲学观。开创“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因陆公的心学和禅宗思想有相似之处,都认为宇宙的最高本原是“心”,故也有人认为心学来源于“禅宗”。

我(唐伯虎):好好好,我总算没看走眼,不用跟你姓刘啦。那我问你“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这句呢?你要想好,当年全天下应试考生,除我和徐经二人,无一人答得出来的就是这一句,我的一生也可以说是毁在这一句上。

本文作者(小郎君):小弟尽力而为。此句讲的是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世称“鲁斋先生”的许衡。当年许衡师从姚枢游,学得程朱理学,以朱熹《小学》、《大学或问》等书用于传道授业解惑,官至元朝“中书左丞”,因谏言多次不被元世祖忽必烈接纳,遂自辞中书左丞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国立大学校长),以理学教授蒙古子弟,后因权臣作梗,缺少办学经费,学生吃饭都成问题,不得不辞归乡里。刘因(元朝理学家)对许衡自请罢中书执政而就国子之举,甚为不满,故作《退斋记》讥讽,谓许衡:“世有挟老子之术以往者,以一身之利害,节量天下之休戚  ,而终必至于误国而害民。而彼方以孔孟之时义、程朱之名理自居不疑,而人亦莫之夺之,是乃以术欺世,而即以术自免。”讽刺许衡对外标榜自己为理学大家,提倡纲常名教,为人处世却处处考虑自己的厉害得失,以黄老无为之术做人做事,所言与所行自相矛盾。

我(唐伯虎):好,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真是造化弄人,如若你早生几百年,与我一起参加会试,有你这懂得题意的第三人,我和徐经就不会被天下学子冤枉,明代也可出个真真正正“连中三元”的考生了。

本文作者(小郎君):虎兄,历朝历代,自有科举以来,连中三元者不敢说多,但也不下数十人,但如今能让人记住的还有几人,虎兄虽仕途不顺,但却流芳百世,受万人所景仰,孰得孰失,如今一目了然阿。

我(唐伯虎):哈哈哈,跟你聊天真的很开心,好,我继续自说自话了。

本文作者(小郎君):请!


桃花庵

从京城回来后,我大病了一场,心力交瘁,觉得辜负了父亲的在天之灵,慢慢的,我越来越愤世嫉俗,行事也越来越放荡不羁。我从一名人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变成了不能科考天天在青楼买醉的秀才,身边人对我的态度也由仰望变成了不屑,特别是我的第二任妻子对我态度尤其恶劣,太大的希望破灭后,带给她无尽的失望令她无法承受。最终,为了放她一条生路,我休了她,成了一名孤家寡人。

风尘之中,必有性情中人。当我穷困潦倒,在青楼烟花之地醉生梦死时,沈九娘走进了我的人生。九娘是苏州有名的官妓,天生艳丽,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特别是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样子,令苏州很多豪客富商一掷千金想成为入幕之宾,可惜九娘一直卖艺不卖身,还无人曾进过她的闺房与她共渡良宵。她因仰慕我的才学,在我落难潦倒无处容身之时,常常接济予我。

我无处作画,她居然把不让豪客富商进的闺房借予我作画,并替我磨墨扶砚,在一天天的交往中,我越来越敬她,爱她。终于,有一天,她坦诚的告诉我,希望能成为我的妻子,与我共度余生,就这样,我的第三任妻子走进了我的生命。因九娘名字中有个“九”字,所以后世风流闲客常说我在娶了八房夫人之后又点了一枚秋香,真是好笑,以我当时的处境和身体,一名夫人就应付不来了,九名夫人,不要命了我。

与九娘相依为命的日子,是我后半生少得可怜的温暖时光。可惜好景不长,苏州一年发大水,十室九空,我的画也卖不出去,九娘嫁予我之后不在抛头露面,只能做些针线活,终于积劳成疾,撒手而去。

九娘离开我后,我愈发的放纵自己。明朝中叶,东厂锦衣卫横行,思想禁锢严重。对于拥有艺术灵魂且无法以高中榜首来排解情绪的我来说,感受更为强烈,我总想用一种方式把我对当时社会,命运对我的不公发泄出来,并且是以一种艺术的行为来完成我对这整个社会命运不瞒情绪的宣泄。最终,让我等到了机会。

正德十年,镇守江西的宁王朱宸濠想效仿燕王朱棣,夺取侄子正德帝的皇位,招兵买马,到处寻找智囊军师。因本人才名天下知,便加以拉拢,想让我为他的造反出谋划策。望着宁王蠢猪般的笑脸,我心里暗暗的说,就是你了,你将成为这一场行为艺术的炮灰。这是一场由我自己包办了导演,制作,跟演员所有身份的行为艺术。这一场行为艺术将前无古人,至于有没有来者,那我就不知道,也无所谓了。在我进入宁王府的一个月后,我沐浴焚香,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我走出宁王府,慢慢的,缓缓的,一件一件的将身上所有的衣服脱下来,露出我那异于常人的“神雕”和异常白嫩的美臀,开始在街上狂奔起来,边跑边喊“我是天上白虎星下凡,助宁王称帝,哇哈哈哈!”而且我只在宁王府门前的大街上跑,几乎整个城的百姓都跑过来欣赏我的优美身姿,宁王从门里冲出来看着我的时候,我见到了他由于惊恐而扭曲的面孔。第二天,宁王蓄谋造反和唐寅疯癫裸奔这两件事传遍了大江南北。继科举舞弊案后我再次成为全国的第一名人。宁王见我疯了,倒也没为难我,放我离开了宁王府。

从此之后,我就真真正正成了出入青楼头牌闺房的专业户,总算也圆了小时候的梦想。后来,我越来越擅长画仕女图,每每想起九娘,我就作画一张,世人以为我画的是美人,其实我画的是相思和寂寞。我一直活到了嘉靖二年,整整活了54年,但我自己知道,九娘死去的那天,我的灵魂就已经跟她共赴黄泉,留在这世上的只是一具被称做唐寅的肉体。

唐寅仕女图

如果让我自己用一首诗来概括我的一生,我想可以用下面这首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酒醉酒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古之先贤曾讲,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回首我的一生,我认为,这些话都是扯淡。我想说的是:人只有一生,或按步就班的过,或畅快淋漓的活,命运不会因你按部就班的过就多给你一天,也不会因你畅快淋漓的活就少给你一日。人生该如何过,送你一句话:如果不能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就算让你做玉皇大帝也不会开心哪!

自白书——唐伯虎(上):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有用不完的才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白书——唐伯虎(下):毁掉我一生的居然是道高考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yj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