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读书App上面共计两小时二十三分钟读完了村上春树的这一本书。换成时间段的话,则是从昨天到今天就读完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无疑是很舒适愉快的,甚至于我本来晚上十点半就要闭眼睡觉的,仍心怀着要再看半小时才睡的想法(并且我也这么做了)继续接着看它。
书中的内容大概算得上是村上君作为一名跑者的心路历程吧,不全是来自于跑步途中的所思所想,但也就着跑步思考这一主题悉数写出来了。书中的内容有时让我发笑,觉得村上君真是一位有趣实在的作家、跑者;有时却又让我陷入沉思,进而开始内省,我是否也如村上君所写的那样。
书中让我思考的观点有许多,当时因为书中文段而有灵光乍现的感悟现在也已经消逝。但感触较深刻的一两点感想大抵还是能记住的。现在我就仅仅谈论我能记得住的这些吧。
书中原文写道:“竭尽全力埋头苦干还是干不好,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撂开手了。然而,如果因为模棱两可、三心二意以失败告终,懊悔之情只怕久久无法拂去。” 这样的耐性,于我而言至少说到现在为止是没有的。我从没有体会过所谓的“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是怎样的感觉,我到现在为止没有为了什么这样去做过。但这并不代表我不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我现在也正是有一件需要去竭尽全力去埋头苦干做的事情。昨天下班途中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内心虽然闪过一丝犹豫但还是立即关闭了微信读书,转而打开学习视频认真学习起来。这样的瞬间其实不足为道,因为村上君说过:他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而放弃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于是只能将那“一丝半点”的理由慎之又慎的进行打磨,见缝插针,而且是得空就要孜孜不倦的打磨。可见坚持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而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去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难怪乎成功,难怪乎心境异于常人。
既然坚持会让人感到如此难过,但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人愿意苦心志、饿体肤、空乏其身的去做呢?
对此村上君又说了:“身体是极为事务性的体系,只有耗时费日,断断续续地、具体地给它痛苦,它才会认识和理解这信息,才会主动地(也许不能这么说)接纳给予它的运动量。”特别戳中我内心的便是“具体给它痛苦”这几个字。我的理解便是与蔡崇达所著的《皮囊》这一章节里的观点别无二致,人生就这一副躯体便是要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大体上来说,当你使用肉体,并具体的给它痛苦,精神便会得到另一种满足。好像是在说先苦后甜这一类最朴素简单的真理。
有的人可能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但其实这是没有关系的。我觉得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认为对的原则去坚持就好了。
村上君在书中表明,他不管是写作还是跑步都是完全出于自愿,基于自己喜欢,因此才能长久的坚持下去。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突然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写小说。又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在马路上跑步。不拘什么,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我就是这样生活的。纵然受到别人阻止,遭到恶意非难,我都不曾改变。这样一个人,又能向谁索求什么呢?”
这一点对我来说,感触还是很深刻。可能世间大多数也是如此,因为喜欢一个事情才能长久且有效果的做下去,甚至还会做的很好并因此得到些许荣誉。当你不喜欢一件事情却被强迫去做或者因为现实客观原因而不得不去做,只要内心上没有真正的认同感,即使做了我想成效也是难以称赞的吧。不排除有优秀的人,不喜欢也依然做得很好。但我此处说的是如我一般的众人罢了。
与此同时,我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这样的。当长大到一定的年纪,明白现实有许多需要妥协之处,为了生计,为了家人,为了不得不做出改变的种种,于是要去做一些事情了。这些事情里面可能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喜欢的我们按下不表,那么对于需要面对的这些不喜欢的又如何呢?
我想最好的方式便是从内心说服自己,还是要做到如上所说的,要使自己的内心产生真正的认同感才能够好好去做啊。如果竭尽全力了但也实在无法说服自己,那么就干脆不要去做好了。总还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才是好的。
我对本书的感想就到此结束了。不知觉间竟然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千五百多字,以前可是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形的。能写出八百到一千字都是憋了又憋,努力了又努力。村上君说,写作并不是想好了再下笔去写,而是一边思考一边在写,在写的过程中修正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打磨文章,最后才得以成文。这篇文章我就不打磨了,毕竟是文思泉涌而来(初次有这样写作快乐不感到阻塞的感受,所以想保留它原有的样子),仅仅再检查一遍,做一些错别字修改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