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怀揣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朝九晚五地生活工作两不误,真是方便之极。相信大多数人社交工具用的最频繁的就是微信了,除了刷刷朋友圈,用的最多的是扫码付钱和微信沟通。

这些年使用微信的情况发生了许多改变,想必你也经历过这些阶段吧——
1、只看别人的朋友圈,自己不发
多见于新手、老人,刚刚学会使用微信,不会发朋友圈。或者是特别注重隐私,从不发朋友圈。但经常会看,还不时点赞、评论。点赞是一个很有表现力的手段,可以表示你看到了,你来过,你赞同,你关注对方的动态,你的善意热情,或者你刻意的迎逢,表示你的态度和站队的阵营。
不点赞当然就代表着相反了——你没看见,或看见了不留痕迹以表示你的矜持,不在乎,不认同,不关注,不置可否,不屑一顾,不同流合污,或欣赏不来,或者境遇惨淡,自顾不暇,没工夫点赞。
有的人是见内容就点赞,可以理解为人脉广、人缘好,也可以理解为明显带着示好的意味,尤其是同一内容刷屏的情况下,排队点赞直到手酸。点赞别人似乎带着一点低姿态的意味,很多人自嘲要奋发上进, 以免沦落到每天在朋友圈不停点赞的地步。
2、不仅看别人的朋友圈,自己也发朋友圈
他们对朋友圈的作用有不完全一样的理解,有的作为公司、产品广而告之的平台,有的人作为记录生活点滴的纪念,有的作为人生得意和幸运展示的橱窗,也有的作为自己思想观点传播的渠道。朋友圈的内容五花八门,代表着每个人的喜好、品味、价值观和理解。
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在朋友圈发她看过的画展和博物馆,看她的朋友圈充满艺术气息和文艺范。
有个朋友喜欢发自己的照片,各种自拍,各种表情的大头照,这个也挺让人费解的,但又很佩服她的坚持,别人不爱看就屏蔽好了。
有个朋友除了公司广告从不发其他,把自己生活保护的很好。她说其实也会发,只不过对同事屏蔽了。屏蔽功能设计得太必要的,否则会被大量微商霸屏。
大多数人可以忍住不发别的内容,但晒娃往往忍不住,于是朋友圈经常是娃的美照、进步、才艺、段子等等的展览。也有人经常发旅行、出差、健身、读书、朋友聚会、美食打卡,展示丰富多彩的人生。
还有一类常发凌晨在机场、深夜在开会、假日在加班的励志内容,以及赤裸裸炫富的,发的太直白,经常遭人唾弃。
3、把微信当成为沟通工具
看够了也发够了,当一切成为习惯,越来越不喜欢泡在朋友圈了,连发红包都觉得不新鲜没意思了,微信退化成一个简单的社交工具。微信语音通话固然方便省钱,大有替代移动电话的趋势,微信留言也简单方便,只要不是大段留言也不招人讨厌,但文字沟通仍是主流。

曾有一阵刮过不加表情就觉得没有表达完整的风。据说00后最喜欢的表情是捂脸,90后最喜欢的是笑哭,80后最喜欢呲牙,70后最喜欢偷笑。60后最喜欢强。但当下发微信表情不再那么主流了。工作交流群、同学群、朋友群太多,再加上社群营销的崛起,使得每个人都被拖进数不清的微信群里,要回复的人太多,时间被迫被瓜分,没有那么多心思斟酌表情,一句话拆成简短的几条文字,连标点符号也不需要了。
在短平快的信息交流中,微信语言已经简洁成拼音、代码,cqy、pyq、PDD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反正我已经快看不懂了。
最后要提醒一点,使用微信要注意别泄露机密。
微信并不是点对点的传输数据,所以在涉密信息传递方面使用微信要小心。工作中凡是涉及商业机密的数据、文件都要谨慎使用。在处理法律争议、诉讼案件时,更要小心使用,以免被截屏作为证据,很多人以为用微信语音留言可以避免打字时的直白,但语言转文字功能几乎可以完全还原说的内容,截下屏来也是一样啊。
已经习惯了微信走进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的便捷美好,不知下一次能够给我们的惊喜的创新会是什么?
原创职场故事,喜欢请关注、点赞,转载请私信,微信公众号:职场平常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