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名与实之思3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3-05-18 07:29 被阅读0次
读书||名与实之思3

而名学的另一代表公孙龙则主张“别同异”,过分强调概念之间的差异性与独立性,得出了“白马非马”的形而上学的结论。后期墨家发挥了墨学“取实予名”的思想,认为名和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举,拟实也”。

他们还把概念分为“达名”、“类名”、“私名”,即普遍概念、特殊概念和个别名称三类,指出它们和客观实在的关系分别是:“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这就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名实观。

战国末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对名实问题作了比较正确的解决。他总结了前人的得失,对于为什么要有名,为什么会有同名和异名以及怎样制名,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对于如何运用名来表达思想,进行辩论,以及解决名实问题的社会意义,也作了比较深刻的阐述。

他提出“制名以指实”的原则,认为名为实所规定,名是用来说明实的,故同实者同名,异实者异名;客观事物有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区别和联结,所以概念也有“共名”、“别名”、“大共名”、“大别名”之分;什么实用什么名,什么名代表什么实,并非一开始就是固定的,而是“约定俗成”的,肯定名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荀况还将当时名家各派在名实关系上的种种混乱,归结为“三惑”,并一一予以剖析:①“惑于用名以乱名”,即用自己特定的“名”或“名”的特定含义,去乱大家公认的“名”或“名”的一般含义;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②“惑于用实以乱名”,即用个别事实去乱一般概念,以偏概全;③“惑于用名以乱实”,即违背大家共同使用名词、概念的习惯,利用名词、概念的不同来抹煞事实。荀况对“三惑”的批评,坚持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当时名辩思潮中的形而上学和诡辩论倾向。

秦汉以后,名实关系仍然是哲学论争的重要问题之一。董仲舒一方面提出“名生于真”,“名者所以别物也”;另一方面,他又把名说成是圣人体察“天意”的产物,认为事物要服从它的名称,而一切名都要服从天意,最终是名决定实。

和这种唯心主义的名实观相对立,东汉的徐干明确指出:“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南北朝人刘昼也肯定实是第一性的,“名以订实,实为名源”;所谓“正名”就是要做到“实由名辩“,“不使名害于实,实隐于名”。

中国哲学中关于名实关系的辩论后来由一般认识论引申到方法论。王夫之说:“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他所谓“知实而不知名”,是指专用归纳法;“知名而不知实”,则是专用演绎法。他主张将两种认识方法结合起来,求得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名实统一。

相关文章

  • 名与实

    昨天,多伦多猛龙队成了NBA总冠军,华裔球员林书豪获得了一枚NBA总冠军的戒指。 总冠军戒指是许多...

  • 名与实

    这种花我最近才认识,它的名字很吓人,叫“水鬼蕉”。听名字,应该不算“正面人物”,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它别...

  • 名与实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袁术,他是袁绍同父异母的亲弟弟。 这个人,张口就是吾家四世三公云云。这个人,只注重“名”...

  • 名与实

    这几年,生态建设已经成了的大家的口头禅。 做个项目、修个房子啥的,要是不与生态挂上边,好像做项...

  • 名与实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混乱的名称。”子路说...

  • 《品思读书会读书笔记——人生思考题》

    刻意练习计划之“遇见...”3/300,遇见《品思读书会读书笔记—人生思考题》 昨天听品思读书会Phoe...

  • 《论语》雍也篇5

    【原文】 原思为之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②!” 【注释】 ①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孔...

  • 01名与实

    正好又看了一遍道德经的第一章,便写下一点感悟。第一章是道德经的起始,也奠定了道德经的总体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 实,名,利顺逆论

    实者,名之本,故名实必相符; 名者,利之基,故名利多两全。 以实而得名,因名而得利,此谋财之顺道,顺则正;贪利而假...

  • 侠客录

    江湖传言刀侠者,盖世豪杰也。化外山野先生曰:“名享者,无实,虚名也。”剑侠闻之问山野先生曰:“吾名与彼名何如”山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名与实之思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cv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