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无聊的假日,小编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非暴力沟通》。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言语上的职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
《非暴力沟通》,这是一本指导我们与他人交流的一本书,侧重于挖掘沟通双方,在交谈过程中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期望。
举一个例子,批评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在沟通过程中对他人产生批评呢?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观察是要我们清晰的表达观察的结果,但这不代表观察等于批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们要做的只是观察。
感受是要我们不断感受变化,清晰的表达感受。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需要则是我们感受的来源,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性乃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请求是一种艺术,例如:提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提出需要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同时要伴随着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请求对方的反馈,确保我们的意思与对方的理解相同;明确谈话的目的。
在书中,作者将沟通的本质、技巧和艺术娓娓道来。用爱开始,用爱结尾。读完后,总有一句不经意的话撬动你的心扉,回归最本质的我们。
心意如剑,风雨不可阻。愿我们一起前行。
个人公众号:浩栗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