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882815/afaab79e9f2365d0.jpeg)
因病住院,结识一病友,名字很中性,刘兆华。观其名,便不由想起我曾经的同事吴兆华来。
四十多年前,我在本市的二级站中成药仓库做保管员。其间刘兆华从其他科室调到我们仓库,他为人很热情,见到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年轻们,也从不摆师傅架子,年轻人跟他说说笑笑的,可以没大没小。这在上世纪 70年代的企业中,也算是一种宽松的师徒关系了。
但年长的师傅们,却对他印象一般,觉得他工作不扎实,为人不靠谱,也就会耍耍嘴皮子,之前呆过好几个科室,都没有干好。
这些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自然是不关注的。仓储工作并不轻松,月初出库验货,平时打垛、整理库房等等,还有相当多的力气活。工作之余说说笑笑,既缓解了疲劳,又增进了工友间的感情,这对年轻人来说,是很开心的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6882815/fd5a66377ecf4cca.jpg)
吴兆华老师长相一般,却自带喜感。他那时的年龄,应该已经40多岁吧,却一脸的七沟八梁,极具沧桑感。他永远是一幅风风火火的架势,语速极快,每说一句话之前,总有一个“我说,我说”打头,以提醒听者的注意。
有时,女职工们开他的玩笑,故意打断他“我说,我说”的开场白,你这不是在说吗?不需要再强调“你说”了!
吴兆华的发言屡屡被这样的调侃打断,但他不管不顾,仍继续他“我说,我说”的发言,每每都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我与吴兆华师傅的很少交集,却有两件事令人哭笑不得。
![](https://img.haomeiwen.com/i6882815/31fc32cfcfe480a4.jpg)
有一段时间,市面上大茴比较难买,我们是经营中药材的,大茴既是香料又是中药材,便有了近水楼台的便利。有一次我与女工小高去业务科,找领导批条子,每人开了100克大茴的票,去仓库提货时正好碰上吴兆华。他对我们说,正好要过年没买着大茴呢,济宁的规矩,见见面,分一半儿,每人分给我50克吧。
我和小高面面相觑,啥话也没说,都老老实实地分给他一半儿。
这么一来,便出现了下列一道有趣的数学题。
我和小高的大茴,每人由100克变为50克。
不费吹灰之力的吴兆华得到大茴,50克+50克=100克。
这倒也罢了,就连买大茴的钱提都没提,一句话,提钱显得生分,老吴我跟谁都不见外。
![](https://img.haomeiwen.com/i6882815/01e974c76023905e.jpg)
第二件事,是我们仓库的同事小何工作调动回老家,我和几个年轻的同事一合计,便在家里摆了个场,给他送行。宴会刚开始,吴兆华不请自到。这倒没什么,都是同事,人多更热闹。但他一改正进行着的话别主题,直接改挥拳行令,几位年轻的男同事碍于面子,只好也跟着他“哥俩好”,“六六六”起来。一场送别宴瞬间变成喝酒宴,多少有点煞风景。
许多年过去了。离开原单位后,我与吴兆华师傅就再也没有见过面,甚至也没有听到过他的信息。但不知怎的,我有时竟还会想起他,想起他永远一副风风火火的架势,他那著名的“我说,我说”的口头语,还有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特别是每每想起他对年轻人的热情与善意,心中不免升出几分感动。
吴兆华师傅是一个平常的人,甚至在他的身上,还带有着市井之人的粗鄙与狡黠;但他又是一个很真实,率性而为的人,所以与年轻人的相处交往,可以跨越年龄的代沟,彼此轻松融洽。正因为他留下了许多富有个性的趣事,才令我记忆深刻,历久弥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