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单地说就是:你说琴声是在琴上还是在指尖上?如果在琴上,琴放在匣子里,它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如果在指尖上,我们为什么不把指尖凑到耳朵边来听琴声?
苏东坡的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矫情,但也很重要:我们感受到的世界是一个合成产物,既可以把它理解为琴声,也就是指尖跟琴弦互动而导致的一个结果,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舞蹈。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Peter Senge)写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变革之舞》。

“变革之舞”的意思是:无论是改变一个组织,还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我们过去认为是,“我有一个意愿要改变,然后我找到了一些方法,开始实施我的一些变革步骤”,但据统计,有差不多85%的变革都是要失败的,成功的变革只有15%。
出现这种情况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不知道“变革”是个舞蹈,而且不是独舞。
举个例子:当我发现我正走在一条通往堕落和“废材”的道路上时,我在墙上写了好几行字:“从今天开始我要怎么怎么” ,“不怎么样就如何如何”。刚开始的时候你会热血沸腾,第二天也有一定的激情,到了第三天就渐渐冷了下来,第四天计划可能就废止了……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变革都需要舞伴。你需要:①找到你的舞伴;②了解你的舞伴的特性。
这本来就是个双人舞,你却一直把它当成独舞,这样是没办法持续下去的。

由于我们对舞伴的无视和忽视,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所谓的“操之在我”的状态。
“操之在我”当然很好,有主动性也很好,但你并不知道你是在弹琴,这就好比你要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你能做到你的指尖灵巧快速地动,但是没有琴,你所有的动作都会没有结果。
当然我们不会愚蠢到没有琴去弹琴,但我们在认知世界的时候,常常忘记任何认知都是一个类似于双人舞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