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的下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交汇的地方。
雌柔常以静定而胜过雄强,因为静定而又能处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可以汇聚小国;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所以有时(大国)谦下以会聚(小国),有时(小国)谦下而见容(于大国)。
大国不过要聚养小国,小国不过要求容于大国。
这样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愿望,大国尤其应该谦下。
我的心得体会:
本章是老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带来的痛苦,讲到如何处理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老子治国和国与国关系的政治主张。
在老子看来,国与国之间能否和平相处,关键在于大国,所以一再提出大国要谦下,不可以强大而凌辱、欺压、侵略小国。这章中仍有社会政治的辩证法思想。
大国应该像江海,谦居下流,天下才能交归。大国还应像娴静的雌性,以静自处下位,而胜雄性。这里的国,是指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相当于今天的省。今天的国相当于当时的天下或四海。
天下最高的君主叫做天子,诸侯国的君主叫做候或公。天下有四海,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国和家分别是诸侯和大夫的封地。
这里所说的“下流”,指的是江河的流向。水都是向低处流的,海之所以能够包纳百川,就是因为它甘居下位,无所不包,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大”。
它的作为是合乎道德的,所以它能长久而广博。在老子看来,大国如果能像大海那样谦和,甘居卑下的位置,那么国家就能太平,人民就能安定。
大国的外交本质就是“欲兼畜人”,方法是保持谦卑退让、善于接纳和包容,让小国信任和依赖,才能长久保持大国地位。
无论下流,还是守雌、守静,都是接近于道的状态,大国、小国并非不发生改变,田陈可以代齐,三家可以分晋,谁跟着道走,有大的格局,能够给百姓带来福祉,谁就有机会成为大国。
正所谓学道做人,从个人角度上来讲,学着实践“大者宜为下”。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