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与行的关系,儒家历史上争论不休,一会儿先知后行,一会儿先行后知,一会儿知行合一。王阳明把知和行当成一回事,认为真知必有真行,知与行是同时发生的。王阳明乃大悟之人,识见不可谓不高。但王阳明由于身份的局限,抱着儒家的观念不肯放,也不能放,所以到底还是有所执着,谓之大悟可也,谓之彻悟则不可。这是他今生的命运,到底是朝廷的人,这局限了他。我要说得更彻底,那就是天下只有知,没有行,行其实是想象出来的。
王阳明早年和历史上许多大儒一样都苦心于禅修,可以说他们的领悟主要就来自于禅。后来他们都排禅入儒,实际上就是出于政治的原因。儒家是官方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要想建功立业,就必须得向组织靠拢。皇帝可不希望禅道大行,那对皇权的冲击也太厉害了。禅宗讲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迷惑,不是因为穷。就是买了三套房,看见别人有七八套房,也会生起烦恼。为什么很多人希望回到老毛的时代?要穷大家一起穷,就是这样一个心理。生老病死,生离死别,那可太痛苦了,而且人人都要经历,非常公平,但并不能因此而减少人心的痛苦,还是因为迷惑。
知是什么?知就是觉悟,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前就非常痛苦,被流放到那么一个偏远的山沟沟,一辈子可能回不去了,就要孤零零的死在异乡。痛苦是一种能量,对于王阳明这种悟性极高的人,他把这种能量导向了觉悟,于是就有了龙场悟道。人生就是这么奇怪,有时候已经山穷水尽,根本就没有任何出路,毫无希望,但只要一转念,那就是柳暗花明。只是这一个转念肯定不容易,容易的话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选择自杀也不肯苟活呢?现实就是很真实的,一点幻想的余地也没有,不是自我安慰就管用的。俗话说人是逼出来的,其实悟道也是逼出来的。有一个出家人总是悟不了,后来皇帝把他抓起来,给他三天时间,三天后再不悟就杀头,于是在最后期限到来的前夕,他就开悟了。这就是转念的力量的降临。一个人面对人生的不幸,可能陷入一种悲苦的心境,而且无法排遣,觉得不可能排遣。为什么说天无绝人之路呢?就是因为还有一条觉悟之路。觉悟就有这种力量,能够彻底转化你的认知。在觉悟发生之前,人们很难相信。这就是禅宗存在的意义,是心理学无法替代的。
这个知就是当下的觉知,不带任何的成见。勤奋比懒惰好?谁说的?这只是一种成见。俭朴比奢侈好,这也是一种成见。这觉知没有任何是非判断,那是属于下一个层面的事情,所以王阳明能够建功立业,并不是说觉悟了就很糊涂,王阳明特别精明。这个行就是画蛇添足,知就是一切。对知提出任何要求,都是见道不彻的表现。要了当下即了,哪来这么多名堂?知就是一切就是根本,一切的对立矛盾以及由此出现的痛苦烦恼,都是脱离了知进入了迷惑之后的产物。所以没必要提什么知行合一,合什么一?所谓知行合一实质上就是把知纳入儒家的道德范畴,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延续。这也应该算是王阳明的悟后之迷,这也是那个儒家独大的时代的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