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最火的全国性活动是什么,除了吐槽雾霾,一起喊冷外就是营销号们狂捧的丢书活动了。在预热期,以一篇《奥黛丽赫本在公交了丢了九本书,结果......》这种标题党的文章先进行前期宣传,广铺朋友圈。而后又以《黄晓明在地铁上丢了五本书,结果......》一样结构的标题正式为这场所谓的文化传播,大家一起看书名号下的活动拉开了帷幕。
活动很简单,你只要坐地铁的时候往地铁不太容易被留意的地方扔几本书,里面你也可以夹上字条和标签,写上你的个人信息或者别的话。然后就等着别人捡就行了。或者你坐地铁的时候去到处看看有没有书可以捡,,看完或者捡到后,作为传递你再继续扔书在地铁就可以。
听起来是一种即文艺小资又有情调的活动。还有可能捡到明星的书,或者自己喜欢的书,广交爱书的朋友。甚至有一种可以一书定姻缘的美好浪漫错觉。
但现实是残酷的,真正的响应者寥寥无几,多数人都在看热闹或者吐槽。
就好像深圳的一个星巴克在搞用书续杯的活动。原意是想让人们贡献那些文艺小资的书籍,来吸引更多的人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让星巴克这个快消咖啡品牌变得更加有文艺格调。
但事与愿违,星巴克怎么也没想到引来的是一堆《马哲》、《思修》这种没人看也没用的大学教材。还不敢说这些书不是好书,说了就是思想错误,被举报了的话又肯定是被一阵喷。
所有换书、送书、丢书的活动原本都是好意。想的都是让大家把手中自己喜欢的好书互相赠送,互相交换,然后还能顺便交友,一片和谐。让整个社会显得更加有文化感。
但为什么除了吐槽外就没有任何的效果呢?有人说是因为国情。但其实这和国情并无太大关系,只和和人的通性有关,放在国外也会是这个效果。在操作方面就有问题。
接受和知道丢书活动的是少部分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项活动。所以当人们在地铁上看到一本书的时候会怎么想?拿起来带走?那么多人看着你呢,都知道那不是你的,你好意思拿吗?
于是大量的书可能就扔在那里,直到终点站,被地铁工作人员清理走,放在失物招领处。或者遇到些素质高的,拿到书直接送到失物招领处。,最终增加的不是文化,而是地铁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再说扔书的人。因为不知道扔书活动的人很多,你在把书扔下的时候很可能会被人拉住,“你的书没拿。”然后你是捡起来还是跟人解释呢?
又或者包在信封里的话往椅子下面塞,会不会让人觉得是违禁品。再打举报电话把你抓了。
这样的活动听起来总是很美妙,找明星做个秀就都出来了。但是在生活中让每个人操作的时候,就变得格外的艰难。
然后是期望捡到书,和期望送出书类型的严重不匹配的问题。导致每个人都有个美好的愿望,但又不愿意自己实施。
想象当你终于捡到一本书,打开发现里面是《思修》的时候,你会是什么表情。谁不希望捡到的书是自己一直想买没买到的,看起来干干净净,最好是新书那样。
但实际上换作是你,你会把自己用心收藏,又喜欢的书扔了吗?扔给陌生人,还不知道能不能拿回来。
很多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书借都舍不得借,你还让他们扔?
人们对于喜欢的东西都是倍加珍惜,卷个边都不行。尤其是书。很多人对自己喜欢看的书都充满了感情。你让他们把这些书扔地铁上,有去无回?
拜托,大家都那么穷,谁有那么多钱买书。每当各大卖书平台打折的时候,都是书友狂欢的时候。为什么呢?书贵啊,人穷啊。哪里有那么多钱买书,还不如打折买。为什么那么多实体书店开不下去,得靠咖啡吸引人。不就是因为实体书店书不打折吗。
你让已经很穷的人们把自己的爱书丢给陌生人。这不是国情国民如何,放全世界真也没几个国家的人干的出来。
不管是扔书还是换书,人们更倾向于把自己不喜欢的书送出去,给家里省地方。
有人说你不喜欢的书可能是别人想要的。
是的,大多数人不喜欢的书包括教材、教辅、烂小说、过期期刊、鸡汤、干货、生活类用书(比如食谱)。这些书中可能会被人想要的是,就是鸡汤,干货和烂小说。而烂小说之所以烂,是因为没什么文化涵养。鸡汤和干货就不用说了。其价值还不如教材,教辅高。
人们想要的大多是经典小说,名家之作,流行小说。想要和不喜欢唯一可能重叠的就是流行小说和烂小说。这也是捡书人唯一的希望和头彩了。
就不提书是否会干净这个问题了。很多人甚至不愿意去看别人的书就是因为觉得不干净。爱书人大多有洁癖。
如果说想买免费看书,那么为什么不去图书馆呢?或者去看亚马逊的打折电子书也是可以的。
如果说就是想免费送书,那么送给图书馆或者小学,或者是寄给偏远山区不比在地铁上乱扔有意义吗?
这样的活动除了公益为幌子外,在操作性和实际性方面都令人怀疑。最后一系列活动下来后,真正可能变化的是失物招领处跟图书馆一样,还是没人看的书的图书馆。
吐槽地铁丢书的人大多都是爱书之人,也是懂书之人。随便把好书乱扔本身就是对书的不尊重。而把那种没人看或者没营养的书乱扔,又和扔垃圾有什么区别呢?
网友评论
最终增加的不是文化,而是地铁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好精辟!关于爱书人的心绪,很准确,深有体会,尤其“爱书人大多有洁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