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的遗作当中有一个小集子叫作《梵室偶谈》,后经大师弟子成时法师删改,有许多信息被隐没了。这里仅举一例以说明。
予始入丛席,每见早晚功课则惟恐居先;打鼓念佛则惟恐落后。心窃伤之。
既而游历双径、天台等山,备览人情物态,盖颠倒处最多,卒难悉举矣。且如饮食衣服,尘劳也,则惟恐不勤;持诵礼拜,胜业也,则惟恐不惰;三聚净戒,出世正因也,则深厌为烦琐;百年活计,生死根本也,则常虞其缺略。为佛法,则慢幢高起;求货利,则体面顿忘。
乃至同一语也,谓出于某经论,则弃之如怨敌;谓出于某语录,则爱之如珍宝。世缘中事,则谓与道无妨;律检教门,则谓有违向上。嘻!吾不知其所趣矣。
以上这段是《嘉兴藏》中收录的《梵室偶谈》中的一段文字,并未经过成时法师删改。而在成时法师删改的版本中则被隐去四十多个字。其中有上述的第一自然段,以及双径、天台等山的名字。成时法师的修改或许是避免与教内的对立吧?因为径山、天台山分别是当年禅宗和天台宗的重要道场,蕅益大师曾慕名去那里参禅学教,但都失望已极。
大师为什么失望呢?成时法师并没有把原因删掉,所以我们今天在两个版本里都还能看到。让我觉得最刺目的是这样一段话:
乃至同一语也,谓出于某经论,则弃之如怨敌;谓出于某语录,则爱之如珍宝。
这段话表明,作为佛弟子本来应该以佛经为根本依止的,但在当时,却被视如怨敌。这不是很颠倒吗?如果说禅宗不重经教还可以理解的话(当然这也是偏执),而天台宗以经教为本,却也视经典如怨敌,还自称尊重祖师,那就太不应该了。
因为,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曾经在《净名疏》、《四教义》等著作中反复强调过这样一个意思:
世人多以经释论,令人谓论富经贫;今以论释经,令知经富论贫。
就是说,智者大师著书立说是以本佛宗经为原则的,要让后人知道“经富论贫”的应有状态。可惜,自古至今,教内风气却一直向着“论富经贫”的方向发展着。天台学人不重视经典学习,只将祖师语录视为珍宝,那不仅是轻藐佛陀了,而是连智者大师这样的祖师也一起抛弃了。实际就是蕅益大师所评价的那样:“为佛法,则慢幢高起;求货利,则体面顿忘。”已经很难说是学佛人的样子了。
成时法师删去径山、天台山等名字,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蕅益大师不过泛泛一说而已,并没那么辣眼。但通过对原文文字的分析,再对照祖师早期的开示,我们就能发现问题有多么严峻了。我们也不妨研究一下,今天佛教界重论轻经的情况,是改善了呢?还是加重了呢?
下面把成时法师删改后的这段话也附录于此,供有兴趣的同修参考——文字出自《灵峰宗论》:
予游历诸山,备览人情物态,颠倒最多,卒难悉举。且如饮食、衣服,尘劳也,惟恐不勤。持诵、礼拜,胜业也,惟恐不惰。三聚净戒,出世正因也,深厌烦琐。百年活计,生死根本也,常虞缺略。为佛法,慢幢高起。求货利,体面顿忘。乃至同一语也,谓出某经论,则弃如怨敌;谓出某语录,则爱如珍宝。世缘中事,与道无妨;律检、教门,有违向上。嘻!吾不知其所趣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