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细致地阅读一本名著。伴着既想尽快地知晓事件发展,又想细细揣摩一字一句的矛盾心情,我终于读完了全书。惊叹于严丝合缝的情节推动,惊叹于陀氏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把握。
或许人和书也需要在对的时间不期而遇,那些小时候读来尽是枯燥的,只是时机还不到而已。
要想结合时代和文化背景对全书进行深刻的分析,对我来说实在不易,所以在这就简要概括一下故事情节。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受到当时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毒害,认为只要目的是正义的,就可以逾越法律的红线,执掌他人的生命。因此,在为生计所迫的情况下,他杀死了自己眼中社会的“虱子”——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并在此过程中误杀了她无辜的妹妹丽扎韦塔,之后终日承受内心极其痛苦的挣扎,最后得以使人性与良知战胜“理性与信念”,终获内心的救赎。
这本书从情节设置,细节描写,到深刻的内涵,无一不使我获益良多,心中感慨万千。
01 极其细致的心理变化
作者对于人物心理活动层次的描写异常细腻。
比如居住在充满灰尘和恶臭气味的闹市中的主人公不知怎的走到了空气宜人,景色优雅的区域,先是感到舒适和放松,但随着目光看到穿着考究的女主人和驾马车说笑的富人们,便马上心生厌恶之情。让我想到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因二人心在一处而生的欣慰,立刻又蒙上甚至相思之苦的心理变化,真是妙笔。
例如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应对审问时竟有一丝兴奋与快感,而独自解决找寻良心与坚守“信仰”的矛盾时,又是如此的痛苦不堪……
因而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罪恶之人在痛苦挣扎中的良知觉醒才使人心生同情,因而为了家人的生存而选择背负“罪”的索尼雅才使人痛心。读者得以站在更广的人性上审视平凡之“罪”,重新思考罪与罚,救赎与宽恕。
02 关于宿命
正当拉斯柯尔尼科夫酝酿已久的计划越来越呼之欲出时,鬼使神差地绕了少走的远路,刚好看到了被视为“上帝旨意”的一幕,这也促成了他“命运的转折”。这种潜意识贯穿他犯罪的酝酿和实施的过程。
这让我想到,“正是你的潜意识,那些你觉察不到的东西,决定着你的命运。”
在我看来,这种种“宿命”式的暗示,只是缩短了他决策的时间而已。如果他今天没有遇到这件事情,那么继续纠结的日子里,他总会为自己“寻找”到另一个蕴含着“旨意”的事情。所以所谓上帝的旨意,不过是某一个事件的客观存在,让他猛然意识到当时的那个“真我”而已。总之,内因才是根本,所谓“命运”,是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做的推脱。
03 罪与罚
他因“正义”而犯罪,却仍旧面对良心的拷问。他渴望独自一人,又惧怕独自一人;他爱着母亲和妹妹,反而却只能推开她们。他的痛苦来源于人是社会的,他的心中还有爱,还有期待,还有人性和良知。
他做好了为了“世人眼中的罪”而受苦的准备,但最后在分裂的两个自我的博弈中,终于与人性的那一面做妥协。
罪是人性,罚也是。罪是人性的冲动、不理智、被蛊惑、迷失的那一面;罚是寻回自我,回归初心,归于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真”和“善”那一面。
罪不仅指向杀戮、暴虐,也可以代表平凡的人一生中可能会犯的种种错误。罚不仅代表为了赎罪而承担的苦难,也可以代表由迷失通往“真我”的必经之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逃亡是卑劣的而且困难重重。”
“害怕是可耻的,既已做到这一步,就得坚强起来。”
“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夜晚,只要不下雷雨。不过下过雷雨,天气便会转凉爽,那更好……”
既已犯罪,便求救赎。
既已迷失,便求归途。
一切过错,尚可弥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