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朋友之间不该藏着掖着,能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拌嘴一起握手言合的关系才配得上那两个闪闪发光的字眼。
这种有冲突有真心,热烈与理智平衡的友情是大多数人希望收获的感情。
但生活往往不会尽如你意,给了你这一面,就爱藏着那一面,周旋的过程里会让人身心疲惫,最后对“择友”身怀怯意,畏葸不前。
我不是那种人际关系爆棚的社交达人,但伴着时间的不断推进,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不是社交网络上的点赞之交,自己的这个圈子算不上很大,仅仅是指那些和自己脾性相投,一起分享,一起交流的人。
调侃冒犯可以接受,但必须遵守我的底线,这是我的规则。
王小波说过:“因为既是朋友,就不怕得罪,不能得罪的就不是朋友。”
我从来不怕身边的朋友和自己争的面红耳赤,观点的多元反而是我推崇的交流方式之一。
但凡事皆有度,朋友的底线还是得守住,纵然关系再好,若不懂适当收敛,给对方留下恢复元气的余地,那就是你的幼稚了。
最近在看一本书《追风筝的人》,小说围绕主人公阿米尔少年时代和和仆人哈桑之间的关系展开一段情感纠葛,以及阿米尔中年后因血缘延续和内心的煎熬而进行的自我救赎行为。
都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因为理解不一,触发的情绪也会迥异。过滤掉政治、救赎层面上的主题,我很想聊聊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情。
很多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被书中的一句话感动。
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时对他的承诺,简短有力,直白而无煽情之味。
这句话的分量附上了哈桑所有的真心实意,不仅是基于冰冷稳定的主仆纽带,更是源自热情真诚的朋友关系。
但很可惜,当我将两人之间的一幕幕情节串联起来后,这句美丽的话语后
顿时显的有些苍白。
作为一个基本的人,我并不排斥温情的友谊,但若这种关系仅仅是以一个人单向的付出为基础,那这份关系就会失衡,反而会让我产生反感。
少年时阿米尔和哈桑那种和谐的玩伴关系在大的环境下本身就不平等,甚至可以说,连基本线都守不住。
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
他们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少爷和仆人的关系,这个就是基本的角色定位。其他那些看似美好的朋友情怀只不过是在这层关系上的衍生物而已。
因为约定俗成,所以尽职尽责。
因为高高在上,所以一直捉弄。
哈桑的真心我很怜惜,阿米尔的情绪我也可以理解,但我仍不看好这段缺乏重心的少年友情。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阿米尔却怀疑道:“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
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泥。”
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
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
而后又问:“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
这是哈桑和阿米尔在小山丘上的一段对话,一字一句读来却让人有种淡淡的悲哀,也让我不禁揣测:哈桑的真心真的值得吗?
当阿米尔想让哈桑发泄情绪让自己释怀时,哈桑像个木头人般僵硬着不挪身躯。
当阿米尔故意给他念错故事,编造故事时,哈桑却是满怀感激。纵然长大后他知道了那时阿米尔的刻意,也并无半分责怪之意。
当哈桑惨受阿瑟夫侮辱,阿米尔在角落胆怯畏惧,不敢上前。
这是人性的脆弱和真实,也足以让我看清哈桑在他心中的分量,真的就只是个卑微的仆人而已。
当阿米尔用手表栽赃哈桑迫使他离开庄园时,哈桑没做任何解释,而是选择担着这个虚无的污名和阿里离开这个他生长的院子。
不是不想留下,只是因为要满足那个“朋友”的心理。
这种夹杂着奴性的大度,慷慨过了头,在我看来,已然逾越了朋友之间的那条线。
我看不透,也不愿为之鼓掌,因为它违背了我心中关于朋友关系的定义和标准。
他对阿米尔万般保护,为他追风筝,为他对抗阿瑟夫,为他离开那个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居所,到了中年,还不惜舍弃当下安宁幸福的生活冒着战乱的危险回去照看从前房子。
哈桑的行为看起来很无私很真情,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的一生都是在为阿米尔少爷而活,遇到栽赃也不出声,遭人侮辱不反驳,我想知道这背后的理由。
难道就是因为对方的身份是自己定义的“朋友”?
若是真正的朋友,不会欺骗你,不会倚仗着高高在上的身份在外和你拉开距离,也不会处处嫉妒你的一丁点儿成绩。
书中有一个小情节让我记忆尤深,就是当阿米尔被自己心魔折磨的难受时,他希望哈桑能够发泄自己的情绪,用石榴打自己,结果哈桑宁愿把石榴扣在自己脑门上也不愿意向他出手,这般放低身段跌入尘埃究竟有没有意义?
或许是因为先天的服从根基,哈桑给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的弱者形象,善良,敦厚,忠贞的一个有着兔唇的哈扎拉男孩儿。
也许有着哈桑相同情怀的朋友不在少数,我衷心希望他们的生命里多些反抗意识和情感宣泄。
被人欺负了,主动挥起拳头,自卫反击;被人欺骗了,敢于戳穿谎言,捍卫尊严;有守护自己平凡安全生活的意识,不被惨痛的过去捆绑,不被那层所谓朋友的枷锁套牢,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小说结局是哈桑死在了塔利班的枪口之下,而酿成他这一悲惨命运的直接原因就是答应乌拉汗前往的地方照看曾经主人的庄园。
承受太多,反倒失去了意义。
到最后,若不是因为作者给出哈桑和阿米尔是亲兄弟这条线索,很难说阿米尔会冒着巨大风险跨越大洋彼岸去拯救哈桑的儿子。或许这并不是友情因子的作用,而是在亲情的勉强下开启的救赎之路。
书中人物和情节不见得纯然真实,但带给我门读者的思考却是宝贵的,希望哈桑阿米尔式的友情模式不要左右我们的头脑,选择一种更明智更舒服的友情方式,让彼此愉悦,岂不妙哉?
人是情感主观性极强的生物,愿我们都能带着理性去寻觅那份天然的珍贵情谊,请记住:称得上朋友的,一定是不会让我们伤心更不会让我们一味单方面付出的人。
朋友是既能带给我们甜蜜又能给我们添几分忧愁的存在,可以彼此冒犯但绝对会守住你的底线和尊重你的原则。
愿你我都能在这浮华尘世间遇到势均力敌的友谊,在不失衡的前提下彼此真心相待。
网友评论
加油↖(^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