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法雪堂的小楷书法或写字
278 小楷抄诗经·周颂·清庙之什·我将

278 小楷抄诗经·周颂·清庙之什·我将

作者: beikerray119 | 来源:发表于2022-03-16 14:31 被阅读0次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周颂·我将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周颂·我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王祭天而以周文王配享的诗,据学者考证,是中国古代舞蹈乐曲《大武》一成的歌诗。全诗一章,共十句,通篇都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即周武王出兵之前向父亲的神灵和上帝陈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此诗次序井然,语言质朴,充满敬畏之情。

    作品名称:周颂·我将

    作品别名:我将

    作者:无名氏

    创作年代:西周

    作品出处:《诗经》

    作品原文

    周颂⑴·我将⑵

    我将我享⑶,

    维羊维牛,

    维天其右之⑷!

    仪式刑文王之典⑸,

    日靖四方⑹。

    伊嘏文王⑺,

    既右飨之⑻。

    我其夙夜⑼,

    畏天之威,

    于时保之⑽。[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周颂:《诗经》中“颂”部分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不仅配乐,而且还有舞蹈。周颂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⑵我:周武王自称。将:捧。

    ⑶享:献祭品。

    ⑷右:通“佑”,保佑。

    ⑸仪式:法度。刑:通“型”,效法。典:典章制度。

    ⑹靖:平定,治理。

    ⑺伊:语助词。嘏(gǔ):福。一说通“假”,伟大。

    ⑻既:尽。右:助。朱熹《诗集传》则以为神灵“降而在祭牛羊之右”。飨(xiǎng):享用祭品。

    ⑼夙夜:早晚,指勤政。

    ⑽于:通“聿”“曰”,语助词。时:是。[2][3][4][5][6]

    白话译文

    奉上祭品献神灵,

    祭品有牛还有羊,

    祈求上天佑周邦。

    效法文王的典章,

    日日谋求安四方。

    伟大文王英名扬,

    配祀上帝祭品享。

    我们早晚勤努力,

    遵循天道畏天威,

    才能保佑我周邦。[6]

    创作背景

    《周颂·我将》是中国古代舞蹈乐曲《大武》一成的歌诗。《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纣成功告庙之时,当时只有三成。《逸周书·世俘》中也有记载,武王班师回镐京之四月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第四天,“甲寅,谒(告)我(伐)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旂,籥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故王国维《说勺舞象舞》一文推测,《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并的,这六成可以分开来表演,还可以独立表演,于是名称也就随之而不同。据学者考证,《周颂·我将》为《大武》一成的歌诗。

    《大武》一成的舞蹈表现周武王观兵于盟津的历史事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出发前曾往毕地文王墓上举行过祭祀。他这次出兵伐纣,是以文王为号召,自称“太子发”,军中载着文王的牌位,用以召集诸侯会师。所以这首诗原来盖为出兵前祭祀文王的祷词,后来伐纣成功,又将此诗确定为《大武》一成的歌诗。《毛诗序》曰:“《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盖《大武》之六篇诗,周代常单独使用,故于明堂祀文王亦可用该诗。[3][4][5]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绘。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按传统说法,《诗经》是配乐舞的歌词,即诗乐舞三位一体。王国维曾怀疑这一说法,但他撰《周大武乐章考》研究《大武》的歌辞时还是按这一原则进行的,即认为《大武》六成有诗六篇。据《毛诗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说明,与《大武》有关的诗为《武》《酌》,又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惟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数语,提及《大武》中诗有《武》《赉》《桓》。这样,六篇就确定了四篇。王国维又根据《周颂》末四篇的排列顺序,认为《般》诗为其中一篇。又据《礼记·祭统》“舞莫重于《武宿夜》”一语,推断还有一篇诗,其中有“宿夜”一词,“宿夜”即“夙夜”,他认为《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当为《大武》之第一篇歌诗,以下依次为《武》《酌》《桓》《赉》《般》。后经冯沅君、陆侃如,尤其是高亨的详细考辨,断定《大武》第一篇当为《我将》(详见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一文),并重新排列了后四成歌诗的次序。于是,《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列次序确定为:《我将》《武》《赉》《般》《酌》《桓》。

    《周颂·我将》这首颂诗据高亨考订,是写武王出兵伐殷,祭祀上帝和文王,乞求他们保佑。其内容是祭祀上帝和文王,望神灵赐福、保护。全诗十句,分为三层。前三句为第一层,是祭祀上帝。“我将我享,维羊维牛”,写出祭祀时的热烈而又严肃的场面:杀牛宰羊,又是烹、又是煮,热气腾腾,为了祭享。祭品中突出肥牛肥羊,表明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追本溯源,是上帝赐福。上帝该首先享用祭品。然而天道遥远,天命神秘莫测,深怕得罪他而招来灾祸,所以不敢多言,只说了一句,“望天保佑”。这里,把对上帝的虔诚、敬畏的心理,维妙维肖地刻画出来了。诗的中四句为第二层,叙述祭祀文王。“文王之典”,“日靖四方”,是文王顺从天命、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效法、学习、继承的主要内容:以文王为榜样,以他的法则为准绳,裕民保国,安定四方。文王是人间君主、周期的开国之君,自然比上帝亲近,祭祀的用语也亲切、具体些了。最后三句是诗的第三层,写出祭祀的目的、用意:望神灵赐福、保佑。“我其夙夜,畏天之威”,日夜小心行事,那是由于怕得罪天,与诗的第一层意思遥相呼应。这里,只说天,不说文王,是天和文王统于一尊,畏天就是畏文王。“于时保之”,口气坚信不疑——因为对上帝、祖先是那样的敬畏。全诗次序井然,语言朴质。[3][4]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此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之乐歌。言奉其牛羊以享上帝而曰:天庶其降,而在此牛羊之右乎?盖不敢必也。”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首三句祀天,中四句祀文王,末三句则祭者本旨。宾主次序井然。”[1][2]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3-154

    [2]  李山 解读.诗经(节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361-362

    [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54-656

    [4]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837-838

    [5]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504-505

    [6]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49-75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78 小楷抄诗经·周颂·清庙之什·我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vj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