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21

作者: 随止心语所自欲律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07:26 被阅读1次

  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以来,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以迅猛的势头传遍了东迄中国、西至西班牙的大半个世界,随即在北非、西亚、中亚和南亚的辽阔大地上形成了具有浓郁伊斯兰特色的文化圈。这一文化圈的底色和基础是统一的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它因而既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和相当坚实的防御性,同时在其内部具有很活跃的流动性和迅速的感应性。

  伊斯兰文化圈经历了几次大的板块变迁以后,基本上奠定了内部的格局。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什叶派”和“笋尼派”两大阵营的出现,然后分别在两大阵营中逐级分化为小的板块,如什叶派内部出现“伊玛目派”、“宰徳派”和“伊斯玛仪派”的裂变,笋尼派内部四大教法学派的分化,以及艾什尔里派和玛突勒迪派的形成。

  中国穆斯林(新疆和内地)首先被圈进了笋尼派的圈子,其次又进一步被纳入了哈奈菲派的势力范围,再次被划归了玛突勒迪派的文化板块中。

  “笋尼派”,是“艾海力·逊奈”或“艾海力·笋奈·沃力哲玛尔”的简称,意思是遵守圣行的人或遵守圣行和维护统一的人。“笋尼派”一词的现代用法,是指伊斯兰教中与什叶派对应的派别,即非什叶派就是笋尼派。又由于什叶派占穆斯林的极少数,笋尼派就有了“大众派”的概念。实际上,“笋尼派”这一名称的现代内涵,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才逐步确定下来的。它在早期比较模糊,不确指哪一部分人,也不是“什叶派”的对立面,而且曾经是许多派别的对立面,后来其含义才逐步确立下来。

  在14世纪以后,“笋尼派”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所谓“笋尼派”,就是指艾什尔里派和玛突勒迪派。16世纪以后,什叶派势力随着萨法维王朝在伊朗的建立逐步壮大和稳固,艾什尔里派和玛突勒迪派作为什叶派的对立面,进一步凝聚在了笋尼派的旗帜下。笋尼派内部二分天下的局面一直保持到18世纪,直到阿拉伯半岛瓦哈比派恢复了早期罕佰里派的经典主义主张以后才打破了两足鼎立的局面,从此在伊斯兰世界中部穿插了一小片“瓦哈比派”或“赛莱菲派”的小“文化板块”,形成了现有艾什尔里派、玛突勒迪派和赛莱菲派三足鼎立的局面,或三个“次文化板块”。

相关文章

  • 伊斯兰文化21

    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以来,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以迅猛的势头传遍了东迄中国、西至西班牙的大半个...

  • 简评伊斯兰文化对中国对印尼投资的影响

    简评伊斯兰文化对中国对印尼投资的影响 首先,在了解伊斯兰文化中我们必须提到的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 《中华文化俱乐部》5 人道天道均有道,拥抱交流乃正道

    关于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差异,清代伊斯兰学者马德新将二者最本质的差别概括为: “伊斯兰教重天道,儒家文化重人...

  • 伊朗瓷砖厂,传统波斯文化继承

    伊朗瓷砖技术是传统的波斯文化之一,在伊斯兰之前已经蓬勃发展,创造辉煌。伊斯兰之后,加入伊斯兰文化元素,再次卓越生辉...

  • 伊斯兰文化13

    伊斯兰教和儒学语境下“命”的内涵 命在伊斯兰看来,他即指真主的“命令”,又指人的“灵魂”。 对于“命”即灵魂的探讨...

  • 伊斯兰文化15

    铿迪哲学思想与伊斯兰哲学精神的创建 伊斯兰哲学是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氛围影响下产生的多民族哲学思想体系。它不仅是阿...

  • 伊斯兰文化8

    拉希德.里达及其维新思想。 就近的伊斯兰思想史而言,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是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拉希德里达的思想是在...

  • 伊斯兰文化10

    伊儒语境下的身、性、心、命内涵试探。 人类,是物质和精神合二为一的产物,身、性、心、命则是对人的自身人性与精神,人...

  • 伊斯兰文化11

    伊斯兰教与儒学语境下“性”的内涵。 性,是人的自然质性,通常指人性,亦指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伊斯兰教认为先...

  • 伊斯兰文化12

    伊斯兰教和儒学语境下“心”的内涵 穆斯林和儒家分别从宗教层面和道德层面出发对“心”的命题进行探讨和论述。 伊斯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伊斯兰文化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jh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