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友敬老师,仅仅只是知道名字,所有的信息,只能来自百度。

商友敬(1937—2008),江苏镇江人,语文教育家。生于上海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曾问学于马茂元先生、蒋孔阳先生等。
商先生是语文教学大家,对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有着科学的见解,著有《语文教育退思录》。
今儿在这里留下一篇商老师关于读书的文章,对于孩子来说,尤为有作用,家有学子的亲们可以读读咯!
01、书要读出声音来
看书时有两种状态:
一种是看着看着,精神涣散了,神经疲软了,眼合拢了,进人梦乡了。——这是看写得不好的书。我并不一定说它的意思不好,而是语言艰涩,使人读不下去。
一种是看着看看,神来了,气来了,喉咙发痒了,轻轻地吟出声音来了,甚至大声地朗诵了。这必定是好书,至少是语言精炼,文字铿锵有力的书。
不妨举些例子。诗就不必说了,那是一定要读出味儿来的,我们且举些散文。先举一段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发表的第一篇散文《匆匆》中的第一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这里面的语气、语态和背后的神情心境,你靠眼睛是无论如何“扫描”不出的。非得轻轻地读,乃至吟哦,韵味就包含在声音之中,从耳朵里钻入心中。
好的议论散文也要读,在朗读中显示出它的逻辑力量和气势。如朱光潜先生写的《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其中有这么几句: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必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勢,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
你看,这一段话看起来很普通,句子也是长长短短并不整齐。但是它的里面有一股气,这一股气是由作者所阐述的“理”所推动,理和气在一起运行,运行得流畅通达,如同一股泉水在你的耳边缓缓地流动,这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在念的时候,既能领悟它的理,也能感觉到它的文气,有相得益彰的美妙。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读的。大部分文章不过是一种信息的传达,那只要用眼睛一“瞥”就过去了。但是,对于写得好的文章如果也是这么一“瞥”,就会丢失了它在语言文字上的妙处,甚至丧失了它的全部情趣或理趣,这就太可惜了。
学生一天要看的文字很多,一定要分清,哪些是用眼晴看一看就可以了解的,哪些要一个字一个字认真看的,还有哪些是非读不可的。能分清这三个档次,读书才有效果。
02、读半懂的书
近来,常常遇到家长问我:给孩子读什么书好?我一时难以回答。回到家里想一想觉得可以提倡一种读书方法,就是:全懂的书不用读,全不懂的书不必读,要读就读只懂一半的书,这样才能逼你去探索,去思考去追求,才能激发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才有真正的收获。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就这么读过来的。小时候,字是一个一个认识的,识到一定程度就迫不及待读书了,书上不识的字或是看注解,或是査字典,或是对照上下文猜一猜,时间久了,就能顺畅地读下去了。最初感兴趣的是画册,然后就看连环画。连环画也是先以看画为主,不久就以看画边的文字为主,再接下来就能看没有画面的文字书了,由薄薄的小册子读到厚厚的经典名著,由浅入深,就是不断地读“半懂的书”,我们的进步就是不断地化“半懂”为“懂”。
可是有的人读到一定程度,就不愿再读“半懂”的书了。好端端的《红楼梦》原著不愿读,去看连环画和电视剧。须知那些连环画电视剧都是掺了水的鸡汤,再加上一些味精,既失去原味,又缺乏营养。拿来消消闲可以,绝不可以作为读书求知的材料。
再说,拿到一本书,如果看了前面就可以知道后面,看到引言就可以知道结论,读这样的书等于处在半睡眠状态,味同嚼蜡,又有什么意思呢?倒不如不读。
有一类书,叫《十万个为什么》,名字很吸引人,其实没有什么意思,因为它给你的全是结论,而不是探索和思考的过程,相似于把谜面和谜底放在一起的谜语书。把这样的书读熟了,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懂,实际上,也不过只能应付一下“智力测验”,而市面上流行的“智力测验”,测的往往不是智力,而是死记硬背的“功夫”。
美国哲人爱默生说:“我们有的是书呆子,而不是‘思想着的人’。”我想,父母们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儿女成为“书呆子”,都希望他们成为“思想着的人”。那么到哪里去“思想”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鼓励他们去读“半懂的书”,那不懂的一半将成为他们“思想”的收获。
03、读书要读透
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喜欢做一种叫“词语接龙”的游戏。低年级做的是“双音词接龙”,甲说:“学习”,乙说“习题”,丙说:“题目”,丁说:“目光”……如此连接下去,直到“词穷”为止。中高年级的孩子进一步做“成语接龙”的游戏。这类游戏不仅可以比赛各人词语成语的储存量有多少,还能够刺激学生去有意识地读书,在读书中积累词语并加以利用。尤其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轻轻松松、愉愉快快的情况下,完成了学习。这种学习是一种有“穿透力”的学习。
美国教育家托尼·布赞在《完善记忆力)一书中说道:“如果你想记住任何东西,你要做的一切就是将它与已知和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这就像“滚雪球”一样,你的记忆之“库”就会越滚越大。但是,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还要通过思考,使这些知识贯穿起,也就是说,对知识要掌握理解得透彻。
家长应该注意你的孩子:如果他在读书的时候按部就班地读,完成了作业或完成了考试就很自然地把书丢开。——这种机械式读书的习惯很不好,他也许可能成为“应考的机器”,考试成绩不错,不过难以在书本中找到什么乐趣和值得追求探讨的东西。相反,如果你的孩子在读书时好像钻进了书本,时常丢开这本去检阅别一本,在两本书或者三四本书之间比较、査考、研究,兴趣盎然。这时,他的读书势头激发起来了,这是一个好苗头。家长应该鼓励他,为他创造必要的条件。千万不要浇冷水,往往冷水一浇,孩子的钻研劲头就消失了,以后再培养就困难了。
把书读透,就是透过这一本进入下一本,从这个领域钻进去,又从那个领域钻出来,钻来钻去,这一方面的书读通了,再钻到另一方面去,再把这两方面的书沟通起来,如此发展下来,就能够成为一个“通人”、“通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书读得通,文章也写得通,待人接物,情理通达,这首先要他在读书的时侯能够把书读通读透。
习惯于把书读透的人,往往拿起一本书,很容易透过文字就进入到书中的世界。一本书的价值往往也就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他估计出来了。这就是聪明能干的读书人。我们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人,就不必把注意力老是放在考试成绩上,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他,有意识地引导他,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