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想通了的问题

作者: 刘归真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20:31 被阅读153次
    终于想通了的问题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活了五十年,一直糊里糊涂。今天被这种观点说服,做这种事;明天被那篇鸡汤文激动,又被那种思想主导。整个人毫无主心骨,以致言行怪诞。可想而知的这种状态,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结果。

              因为人生的一败涂地,所以苦闷。我女人说:刘归真,你还不如庄里二分,他只晓苦钱,不晓用钱。我闻听此言,先是讶异,接着脑中问题排了队。站在二楼的廊道,极目远眺,心里想,她的话,有道理。你比如:

                  一:人是什么?

                人是动物,本性自私,衣食住行色是人的本能要求。而被要求拥有的东西在那里,在自然与社会。人从自然与社会拿取这些东西时,因着有今天与明天、现在与将来,所以总想着多多拥有,难免就有了自私。

              从这一点上来说,人是天生自私,没有自私自利的人不存在。那种过分强调公而忘私为崇高美德的人不是善类。

                二:从公而忘私这个词看去,个体的人与社会是一种利害关系。这种利害关系永远存在,不会消失。

                  自然与社会中的衣食住行色是有限的和千千差万别的,它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个体以及每个人自私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就存在一个力量问题。

                  力量大的可以多吃多占,原始公有社会就因为如此才解散走向私有剥削社会的。家天下的出现表明力量大的可以多吃多占,但是所谓王道理想又使它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社会法则。多吃多占在刚开始时赤裸裸,越往后方法手段就因文明的进步而隐蔽,人的言与行不一致地虚伪了。

                  在这个世界里,为了不至于分脏不均,从而产生了权势,它利用道德的规范与法律的强制来把利益分配。

                  力量大的多吃多占永远是这样。只不过越往后越虚伪。这是儒家的出现所致。社会利益与个体的人的利益是矛盾的利害关系。儒家用王道理想趋社会之利,牺牲限制个体的人的利益。

                  力量大的人利用国家机器,在法律与道德的外衣下与民争利。落实到最后,还是在衣食住行色上肥了自己,牺牲了千千万万的它人。

                  不管社会形态如何变,也不管你怎么伪装,最后的最后还是一个个人。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它使你能看清字典里那些华丽的所谓善的词藻,不再被怱悠,变得脚踏实地,在为自己上不再无原则地羞耻。

                三:衣食住行色在历史阶段中的具体形态。从原始的简单温饱到现今的美食与华丽装饰,文明在自私的欲望中不断进步。这种进步使衣食住行色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越。它把人的欲望撕扩延伸开来,变得越来越有追求。人人都希望在衣食住行色上达到现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于是,人变得贪婪与不满足,整天惶惶不可终日。

                衣食住行色在现阶段最高点处的产品,毕竟量少。物以稀为贵。不可能谁都拥有它。看清这一点,你就应该现实起来,不要去作虚妄之想。其实想了也没用,徒增烦恼。

                  你出身时的享受启点就不同,你所受的教育就不同,所以你能拥有的也就不同。

                四:人是自私的,不自私的人这个世界里没有,如果以自私为耻,那你就被所谓文明忽悠了,或者说被所谓的文明洗脑了。

                文明是什么东西,文明是社会利益分配者为了多吃吃多占而扯来的遮羞布,有威势的人写成的让别人欣赏而自己却弃之如弊履的美文。

                  五:因为人是动物,所以人有动物的需求——自私就很正常,也合人性。无自私,没人性。但是过分的自私也便没有了人性。

                  那种一说人性就非善即恶的说法都是抹杀人性自私的表现。自私是合人性的,但正如好和坏,过头了就物极必反。所以自私也有个限度,极度自私是破坏社会和谐,打破平衡原则的毒瘤。这样看去,它是恶的。

              承认人是自私的必要之处在于,我们在伦理道德的范围内,在法律的许可中,充分自私,而不被“公而忘私”等的无理要求所欺骗,进而营造人性的亲情与友情,不去做以对自己残酷而对他人温情的没有原则的事情。

              以提自私为耻的人其实也是自私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利益分配者为了自己多吃多占,而又良心不受谴责,便在社会上撰写衣食住行色上对自己残酷去利他人是美德的文章,并树立为典型加以歌颂。正如邪教诅织的教头让信众奉献,而自己却假借神的名义去亨受这些奉献是一个道理。

                  在伦理道德法范围内,在法律强制许可中,提倡自私是道德的,应该光明正大,而不应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千万不可把这种适度的自私看成耻辱。看清看透的人在这个社会都富有了。

                    六:人,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说的,这是最好的人性论。可是儒家的后来者为了迎合封建君主统治,说人性恶人性善一直到朱熹的禁欲主义,把一个本来开放的人性论越来越僵化了。

                  作为动物的人,其一出生拥有的动物性是相似的,其成长后的动物性有人多有人少;作为人的动物,社会对这种人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其在社会上的表现却千差万别。

                    吾未闻好色如好德者也。这句话也证明了孔子的伟大,他承认人的自私。所以他认为人性未必生来就善,但是为了社会有序,人有礼则人性必须是善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找了个切入点,想出了一个主意。

                    这个切入点便是社会与个体人的利害关系,这个主意便是影响深远的王道理想。他用王道理想趋社会之利,避个体人之害。用修心的方法提高人在伦理道德与法律中的自觉性。

                    孔子用忠恕原则作为人必须遵守的普世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要忠于内心,也即忠于恕道。

                    有己所不欲,那么就一定有己所欲,从而也就可推出反映社会观感的众所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众所欲,也即这个时代的伦理道德。

                      按照理论推演,孔子人性论是开放的,孔子认为人是自私的,忠恕原则是承认人的自私并克服极度自私的普世原则。它是调整个体的人与社会这组利害关系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如果人都按这个标准去自私,去行事,那么这个社会一定简单、和谐与美好。

                七:社会上力气大的人总是欺负力气小的人,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总是蛮不讲理,在世界上到处杀人放火。这还不算,自私过后还假借道义强词夺理。力气小的就该倒霉。这是人类社会自身永远无法解决的恶疾。

                只要是人就有自私,但是因着所处层次和所拥有的资源的不同,其获取衣食住行色的层次也就不同。其内心的期盼与现实所能拥有的往往相距很远。各种各样的原因以及社会的不公平使人心复杂了,为了最大限度的拥有,人们便相互利用、欺骗起来。在这个尔虞我诈的过程中,有些文化的人如果忠于内心,不被虚伪典型迷惑与洗脑,那么往往会有相对如意的结果。如果你有文化,又去崇尚典型与榜样的虚名,那么你必然不能在伦理道德范围内、在法律强制的许可中充分自私,从而一败涂地。

                  八:衣食住行色丰富多彩,层次千差万别。对它拥有分配权的人往往凭借优势不劳而获,多吃多占,占多还要占优。这便造成社会的不公。这便选成弱势群体的心理扭曲。这便造成俘世众生相来。

                没有文化的人看不清也看不透。他们只有庄前与庄后。吃饱喝足便是人生的全部。真好!比如二分,真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终于想通了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zj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