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时,有一天我不想吃晚饭,就去教室自习。教室里只有一个和我不太熟的女生趴在桌上,我进去后,才发现她是在哭。
我轻轻坐下,看一会书又看一下她。几分钟后,她渐渐停歇下来,抬起头自己拿了手帕擦脸。
我正想着要不要偷偷溜出教室,以免她不好意思,这时,几个女同学进来了。其中一个说:“呀,你怎么哭了?”大家立刻走过去围着她,让我惊讶的是,她居然重新哭上了。
“别哭了”、“不哭了”之类的话语不绝于耳,哭声却一直持续着。有个同学看了我一眼,嗔怪道:“你刚才怎么不劝她?”
我无语。在我看来,哭是一件很隐私的事。作为一个并非好友的人,除非她愿意向我倾吐,否则我不会去打扰她。
让我觉得怪异的是,不管是现实中,还是影视、小说里,只要有人在哭,旁人就会安慰她“别哭了”、“不哭”之类的,这种打断实在莫名其妙,为什么就不肯让人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我跟同学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被贴了标签,说我冷漠。我一直坚持着这样的冷漠,后果是越来越多的人到我面前哭。
失恋的、离婚的、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的……我关上门,递上一杯热水、一盒纸巾,让她们捧着茶杯随便哭。我在一旁如常处理我的工作,或者看我的书,直到被需要。
纯粹流泪的时间通常不会太久,平稳下来之后,她们会开始述说。我觉得能给意见的尽量给意见,不能给意见的就听着。有时,朋友还会视频来找我哭上一场,我就做一枚安静的树洞。这是我对朋友最大的尊重。
当孩子哭泣时,我会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抱着她,让她在我怀里尽情哭。
小学三年级时,女儿学校组织春游,去一个很出名的特色小镇。我告诉她,听说那里非常好玩。为此,她出发前一晚兴奋得没睡好。
第二天,她回来时我正在炒菜。她走过来,半低着头不看我,声音极快地质问:你为什么说那里很好玩!
我听着不对,赶紧放下铲子,关了火,搂着她问:“不好玩吗?”
她梗着脖子不停地问:“你为什么说好玩,为什么说好玩?一点都不好玩!”
然后,女儿痛哭起来。
我抱紧她,心疼坏了。女儿性格虽然温和,但并不软弱,极少会哭,这一定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我任她哭了好久,期间她都不能完整地说出话来,只是身体渐渐放松了。我抚摸着她说:“对不起啊,宝贝!受委屈了。”
“怎么办啊,还要写作文!”她呜呜地哭着,终于说了个整句。
“我给你写,不担心。”我安慰道。
待她终于哭到抽噎的阶段,才把事情的经过完整地告诉了我。原来,团体活动为了管理方便,给孩子们分了组,她是组长,要负责组织好组内的同学。去玩游戏,也必须是一组人同时行动。
可是,有人自己单独跑去玩了,人不齐,工作人员就让她的组靠后,给人齐的组先玩。作为组长,她得去找人,在找人的过程中其他组员等不及又自己跑去玩了。于是,我家闺女就一直在场内奔波寻人。
最后,好不容易人齐的时候,离集合时间已经很近了。责任心极强的她,放弃了游戏,按时集合了。其他所有人都多多少少玩了几个游戏,只有她连一个都没能玩。
怪不得她委屈!何况,她还要写一篇春游的作文,这可让她怎么写?
然后,她告诉我有点饿了,原来在小镇要用游戏才能换到吃的。好几个同学都饿了,可是背囊存在外面,大家只翻出一包方便面,没有开水,就那么用矿泉水和着面饼吃掉了。
我赶紧盛饭上菜,先把她肚子给填饱了。
饭桌上,我试着问:“以后约小朋友,我们自己再去玩一次好吗?”
她坚决地摇头:“我再也不会去那里了!”
吃完饭,小朋友脸色已经正常了,拿了作文本出来咬笔杆。
我说:“你这样写,今天,是失望的一天……”
我让她把之前的憧憬,之后的现实一五一十写了出来,那大概是她写得最长的一篇作文了。我的目的就是让她尽量把情绪发泄出来。老师给作文的评语是:这真是失望的一天!
几周以后,女儿忽然对我说:我觉得我们班同学很团结。
我问为什么这么说?
她说:那次去小镇,吃方便面,用矿泉水泡,几个人合作,多团结啊!
我讶然,这就是那次哭泣后的心得吗?
再后来,朋友的孩子约女儿去小镇玩,我在确认过她是小镇的熟客之后,小心翼翼地问女儿:去吗?我还记得她发誓再不去那里时的凄然决绝,而她竟早已忘了。那天,她们在小镇玩了个昏天黑地。我的心终于舒坦了。
我想,哭泣的时候就让她尽情哭泣吧,这样,她才不会把眼泪留在心底,聚成悲伤。
网友评论
人家要哭就让哭 啊 很不理解凭什么不让人家哭?发泄出来不好吗?
我就喜欢劝人哭 哭爽了 事就过去了 我觉得 憋着更容易出病
即使 是 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