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一章,孔子是说,仁离人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但是,前面我们学过,孔子从不轻许仁,当人家问他弟子仁吗?他说不知,对当世人的评价,也鲜有仁人。可见,成仁的标准很高。那这一章,孔子又为何这样说呢?
我想,正是因为仁的标准很高,所以,有人就会觉得,既然仁很难追求到,那我又何必如何努力去追寻那达不到的呢?孔子此话,想是对抱有这种疑惑心理的人的回答。仁虽然难达到,但是,仁,在世成道难,但在己成德易。也就是说,拥有求仁之心很容易。因为,仁道出于人心,反诸己即得。故我欲仁,仁即至。孔子此话,也就是说,仁极难得,但仁亦易求。说白了,要想做到仁,很不容易,但保有一颗仁心,却易求。故,重点在求,只要你有求仁之心,仁即不远矣,仁至矣。佛家亦有相似理论,成佛不易,需要经历重重修炼,但,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只要你求佛,立即就会拥有一颗和佛一样的一慈悲心。
所以,孔子此话,是告诉人们,要成仁道,虽然极难达到,但,保有一颗求仁之心,却极易做到。对仁,重点不是在达到,而是在首先对仁要有追求,有一颗求仁之心,这是重要的,也是很容易做到的。拥有求仁之心,这是成仁的基础,就是说,一定要有这样的心态:“虽不能至,然心向往焉”。
故这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仁虽然很难达到,但求仁之心很重要,也是很容易达到的。这是告诉人们,虽然仁很难达到,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追求,求仁之心是很重要的,也是极容易做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