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30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注释】
“仁”,亲也。指人与人以及人与世间万物的相互亲爱,是一种含义极广、无所不包的儒家道德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欲”,此处是期愿之意。
【评析】
儒家之仁发端于恻隐之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又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见,人人皆有仁心,根本无需外求,反求诸己而可得也。故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何远之有?
孟子曰:“仁者爱人”,又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但儒家之仁不仅及于人,也及于世间万物。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儒家这一仁及万物的思想,对后世儒者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有出身于“世敦儒业”之家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两首诗作可以为证:
诗一《劝勿猎》: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诗二《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见,儒家之仁实际上涵盖了世间万物的三大层面,即家庭层面的“亲”、社会层面的“仁”和世间层面的“爱”。这三大层面相互联系,其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是无条件且不求回报的“仁”。正是由于儒家之仁的无远弗届,因而儒家文化才能与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家文化很好地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