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爸妈来上海常住之前的日子里,工作日,我们家是不开火的。早上在外面买,中午在公司吃,晚上小韩基本上都是公司的加班餐,于是,我的晚饭总是在下班路上四处搜罗随便凑合。
有一阵子,我迷上了地铁站边上的小吃摊,各种铁板烧、手抓饼、凉皮什么的,对于不这么挑剔的IT上班族,夜色里的它们,看起来还是一副很好吃的样子。我最常吃的是肉夹馍,原因有二:第一,跟老家的味道很像;第二,卖肉夹馍的是一对50多岁的夫妇,阿姨和面烤饼,叔叔切馍夹肉,这个画面,很能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每次馋了,就会在他们的小摊前面停留几分钟,等叔叔给我夹馍的功夫,和阿姨唠几句家常,数次下来,对他们也多多少少有了些了解。
他们有三个孩子,都大了,有个儿子已经成了家,有个女儿似乎是在上海工作,于是他们也跟了过来。不想在家天天闲着,也为了能多份收入,就摆了这个摊。每天早上四点就要起床和面炖肉煮鸡蛋,七八点钟来这里摆摊,十点左右上班的早高峰过去了,他们就回家休息,等到下午四五点钟再来,一直到晚上八九点下班的人潮散去收摊回家。
偶尔几次,看到有个女孩子留在他们的小摊前帮忙,估计就是他们的女儿,下班了,过来帮帮父母,没有一丝羞赧,没有一丝埋怨,忙前忙后打打下手,作为20几岁的女生,在上海,在地铁站,在路边摊,实属难得。
阿姨问我,为什么不回家吃饭,我说我爸妈不在上海,阿姨说如果你们有能力,还是把老人接过来吧,一家人在一起才好啊。然后的然后,即使我要的是鸡蛋花干夹馍,叔叔也会给我多加一勺肉汁,估计也是心疼我这个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吧。
每次停留在那里,听他们聊着孩子,都能看到他们眼中的那抹满足和希冀,然后会很自然的想到我的爸妈,差不多年纪的一辈人,勤劳、质朴、却又不善言辞,虽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但那份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
阿姨说,每天摆摊确实辛苦,但为了孩子,能多赚点钱也是好的,他们天天就盼着抱孙子,等孙子出生了,他们就不摆摊了,回家带孩子去。每次说起这个,阿姨都在笑,手里做饼的动作不自觉的就慢了下来,叔叔在一旁看见了,也不催她,自己把面团拿过来,替阿姨做起饼来。有几次,我的肉夹馍已经拿到手里了,阿姨还在跟我说着话,叔叔就会拽拽她,别一直拉家常耽误人家孩子回家。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我的爸妈就来上海常住了,我每天都去地铁站,却没了机会在他们的小摊上停留。说不清楚的一种情愫,也许是因为没有光顾的一些些愧疚、一点点不好意思,每天都会刻意绕过他们,远远的看一眼,知道他们还在那里就好。
最近一两个星期,每每经过,只看到叔叔一个人在摊位前忙活着,不见了阿姨的身影。想走过去问问,但始终觉得有些突兀,还是算了吧。也许阿姨只是暂时身体不适,所以叔叔一个人更辛苦了;也许他们已经盼来了孙子,阿姨回家带孩子去了,留下叔叔继续摆摊赚钱,等叔叔收摊回家了,老两口在一起含饴弄孙天伦之乐,累是累了点,但那就是他们一直盼望着的幸福日子。
我希望是第二种,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回到他们的小摊前,听他们亲口告诉我。
PS:几个月过去了,阿姨又回来了,又在摊位忙前忙后了,而我,却不知为什么,不敢再走过去来个肉夹馍,再跟他们聊聊天。再后来,我离开张江了,更是没什么机会再见到他们了,祝他们一切都好,早点过上含饴弄孙的幸福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