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高能的文章。主要是照片高能,可能引起不适。如果对蚂蟥和血有恐惧感,请及时退出阅读(带血照片在第二波)。讲讲我在秦岭的大山里遭遇旱蚂蟥
并相爱相杀的经历。后面再赠送蜱虫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一些经验也写在文中,供各位参考。下面正文开始。
六月底,在秦岭野外实习的某天,司机叔叔开车带我们抵达一保护站,徒步往深处进发,走段巡护路线。听说有旱蚂蟥,我心里还是很开心的,毕竟以前没见过啊。虽然性子野,但论经历我差农村小孩很大一截,对很多东西都好奇。
下车后我把俩皮筋扎在裤脚,上衣下摆塞入裤腰,勒紧裤腰带。这里有个小插曲:我在踩着石头过溪流时掉水里去了,不过只有左半身和右侧膝盖以下入水,手机在右兜,摔下去的一瞬相机也托在右手并且很安全。不过我穿的是登山鞋,登山鞋这东西看起来厉害,其实只是不湿的时候走得稳,湿了之后就跟溜冰鞋似的。同学推荐的似乎是军鞋?说那个稳。
总之我是湿了。
湿了更容易引蚂蟥上身。
我这个人见识少,天真地以为既然我湿漉漉的,那旱蚂蟥钻我鞋里会不会淹死。后来发现......我是挺天真的。
司机叔叔就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野外经验丰富。他第一次让我们检查有无蚂蟥上身时,我还真发现一只爬上鞋子并且快要爬进鞋子里的蚂蟥。旱蚂蟥个子小,不像水蛭那么辣眼睛,但小有小的坏处,不好找。老实说第一次见它爬上来时我有点怕,因为它爬得比我想象中的要快啊,不抢救一下它转眼就能爬鞋子里去。
都说狗急跳墙,人都是逼出来的,怕也得伸手抓,于是乎我一伸手给它抓了起来。但是抓起来怎么处理呢,这小东西鸡贼得很,碰到手后马上用后吸盘固定,然后又开始伸头探路,知道怎么走了就爬呀爬。当时还真给我吓到了。
司机在一旁教我们怎么处理,我注意力全在手中这只蚂蟥身上,没听清他说什么。后来得知,司机刚说过不能甩,我就大力出奇迹,把蚂蟥给甩了。并且后来的后来有同学告诉我,他当时注意到了我的反应,我抓蚂蟥的时候手都在抖,还装作一副并不害怕的样子。他说对了一半,我是又兴奋又害怕。
不能甩的原因是这小家伙带吸盘,确实不好甩,搞不好还会甩别人身上去;再说即使甩下地了,它很快又能爬过来。正确的做法是,(在它还未吸血的情况下,)把蚂蟥抓起来搓成球,或者往石头上抹,这样可以让它脱离手面;然后把它放在石头上烧一下,如果没有火就用脚,大概是可以踩死的。
我们都说检查好了,司机一脸不信:“你们再找找,把鞋脱了找。”
我这里还真找到了第二只。细思极恐。
这次我没有甩掉它,把它抓起来抹在了石头上,仔细观察,拍摄它的前进过程。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照片——
司机又说他从自己身上逮出来一只蜱虫。蜱虫不会马上吸血,它会找一块好地方,等来了兴致再吸。他将蜱虫放在胳膊上给我们拍照。但这并不是文末要讲的蜱虫故事,这里不展开。
由于差点忽略了一只蚂蟥,多疑且有强迫症的我又把扎皮筋位置以下的部分都检查了。比较可怕的是可能会有从天而降的蚂蟥,所以其实其他部位也需要检查,最好是戴着帽子,不过这次我们并没有发现被蚂蟥空袭的情况,它们都是在较低的高度出现的。
走一段后,司机又停下来说,你们再检查一下吧。在蚂蟥出没地带行进比较麻烦,需要时不时停下检查。这次我直接找石头坐着,脱了鞋检查,抓出来的更多。他还提醒检查鞋舌(鞋带下方那块区域)。其实吧即便是抓多了,心里也还是有点不舒服,但若不抓更加膈应,还会被吸血。
司机带我们走的路,蚂蟥还不算多,他说再多的地方不能带我们走。返回路上也检查了两三次,每次都能抓出几只来。回去路上他给我们载到一农户家旁让我们彻底检查一下,说别不小心给蚂蟥带回住处,那样就麻烦了。
我们坐在并不宽的公路上,将相机望远镜外套全卸下,鞋也脱掉,将手伸进衣服里摸摸腰间有无异物(蜱虫喜欢待),若非有旁人在就直接裸奔了——回去后真需要在洗手间脱光,全方位检查。我还怕蚂蟥越过皮筋扎住的裤脚,将裤管撩起来看了看。又抓出几只。算下来自己这里总共有十几只蚂蟥爬过。
我们走在林子里并没有看到趴在草叶上的蚂蟥,我们也没有在林中停留,它们究竟是如何爬来的?这么一想,便能够体会到被掠食者作为猎物捕食的恐惧与刺激。
司机那里从始至终一只蚂蟥也没有,一是因为他走在队伍最前面,蚂蟥感觉到猎物存在,要过来也不可能瞬间移动,但后面的人就遭殃了;二是因为他穿雨靴,蚂蟥爬着还会打滑,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小瘦子爬着爬着就“哧溜”掉下去的场面。
我们检查得差不多了,司机到我们这里东看看西看看,一脸狐疑地问我:“你这鞋真检查过了?”因为我身上还是湿的,所以特招蚂蟥,他不放心。
司机不放心的是鞋舌,他觉得我们这帮愣头青不会仔细检查的。他蹲过来要帮忙查,当时我坐在地上,把鞋递给他,他看了看,还真从那里找出一只正在爬动的蚂蟥。吓得其他人也再次检查起来。
司机从农户家里要了些盐来,让我们观察蚂蟥身上撒盐后的变化。这一段我没有录,但是不用着急,后面有更刺激的。
我们穿戴好衣服装备,顺带着就去农户家做做访谈,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我们保护动物不是单纯无脑地保护动物,还得考虑当地人,所以社区调查需要做,经常和人打交道,了解周边情况也很必要。
走到农户家门口的我忽然感觉小腿上有不对劲,像是什么东西在里头爬,凉凉的。当时心中忽然有种不好的预感;但是,没心没肺的我又想着,真出状况那人生不就多了一项成就吗。这次我卷起裤腿,将整个小腿露了出来——一只刚吸饱血的大胖子正在我的腿上蠕动着。察觉到自己被发现了,机智的它马上滚下我的腿,差点滚进鞋里。
我的内心目瞪口呆,觉得这吃撑的胖子一捏就爆,而且体内流着我的血,竟然不敢下手。司机发现异状,帮我把这胖子抓出来,放在地面。就是下图这货。
农户拿了盐来撒在这胖子身上。吸了血的蚂蟥遇盐,血(和其他水分)会从其体内流出。这里原本是视频,截个图简单呈现一下过程,所以下方几张图都高能——
别心疼它,要心疼就心疼我,这都是都是我的血。
这之后,另一个妹子也发现她被咬了,但肇事者早已悄然逃脱,无影无踪。
我被咬的时候是毫无感觉的,若不是它吃饱了想偷偷溜走,我根本不可能发现它。妹子发现伤口后就去冲洗,而我的心很大,也许是看给蚂蟥撒盐看忘了,裤腿一放宛如甩手掌柜。我腿上的伤口好巧不巧,就在我检查过的最高区域上面一点。我以为扎了皮筋它们就爬不上去。所以检查时一定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包括蜱虫也是,就算觉得扎紧了,该检查的还得检查。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后面还有带血的照片。
蚂蟥咬伤,我是一直感觉不到疼,但回去后看看伤口,发现血还在流。稍微了解一点的人知道,蚂蟥为了吸血它可以分泌蛭素抗凝血,这样伤口的血不会轻易凝结,它便可以敞开肚皮吃,那么这个血到底能流多久呢?鬼畜的我决定观察一下。不消毒也不放裤腿,就这么敞着,随它流。
从我发现那只胖子到血液凝固,大约过去一个半小时,其他情况也跟《中国动物志》描述的差不多。
上图中的血凝成了一大块,我洗澡时清理过血块,然而这一下导致它再次出血。这次没有放着不管,去找男生要了白酒擦。也不知为什么,平时这么点大的伤口很快就能凝,但被蚂蟥咬出来的再次出血还是流了好一段时间。翌日上午它又莫名其妙出血,也没有很快结痂,吐唾沫抹了两把。总之,在初次凝血后又出血两次。
上图是被咬第二天,即第三次出血后的照片。不对焦是为了减小视觉冲击。此外,理论上说,蛭类切出的伤口呈Y形,也许这可以作为判断伤口是否为蛭类造成的依据,但由于我本就知道伤口成因,且旱蚂蟥个子小,伤口也小,所以没有仔细观察。在蚂蟥出没地区,有时候你可能事后才会发现自己多了小伤,也许能够以此为参考。除了初次凝血之后的两次出血,我没有出现过其他异常情况。
说实话,被咬了还是挺愉快的。毕竟是一次体验嘛,吸在别人身上的话他就不可能敞着伤流着血给我观察了,而且蚂蟥比蚊子绅士得多,不吵闹也不让人发痒。此外,我还是挺佩服这种小生命的,虽然它的个体很容易摧毁,但这种名为“蚂蟥”的物种活得很成功——人类可以一次次摘下它们杀死它们,但无法阻止它们前赴后继地冲上来,为此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机智人类还非常头疼。
那天我们总共抓下来有几十只蚂蟥,大部分都被杀死,吸我血的那只也阵亡了,但还是有一只赢家在吸饱血之后成功逃脱。那只将延续它们的种群,让它们的后代进化得更成功。
最后的最后,鬼畜的我一如既往丧心病狂地鉴定出了遭遇的蚂蟥。翻遍《中国动物志》中蛭类那本,我的鉴定结果是,这种旱蚂蟥的种名为“天目山蛭”,这种蛭的模式标本产自天目山,因此得名。但它的分布地远不止天目山。
旱蚂蟥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意犹未尽,可以去亲自体验一下。
接下来赠送个关于蜱虫的小故事。
话说那天中午一妹子摸到腰上有不明硬物,找一同学看看,帮忙的同学发现那是只蜱虫,便去叫人帮忙。她们似乎是借来烟头,及时烫死了那小东西。妹子不知怎么处理,腰上挂着蜱虫就去找老师。我们这帮子人虽然觉得应该为她默哀,但都憋不住,没心没肺地边围观边笑。
这蜱虫应该是她早晨在保护区钻草丛惹上的。
这蜱虫比较可怜,头都没扎进去就被弄死了。这种情况可以直接摘下。如果蜱虫的头已经扎进皮肤里就会比较麻烦。老师看看情况,并不紧张,带着迷之微笑摘下那虫交给妹子。作为专业人员,我们要做的并不是非常愤怒地将它踩在脚下或者扔掉,而是......妹子拿出放大镜来,我们一起观察蜱虫。
似魔鬼的爪牙。
网友评论